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河南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

被引:21
作者
杨玉璋 [1 ]
李为亚 [1 ]
姚凌 [1 ]
程至杰 [1 ]
张居中 [1 ]
信应君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060107 ;
摘要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ia italica)、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莲属(Nelumbo)以及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磨盘、石磨棒表面附着淀粉粒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多种需要碾磨或脱壳的植物果实或块根块茎。粟、水稻、小麦族及栎属等淀粉粒的同时发现也表明,农业种植和采集是唐户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此外,根据粟的淀粉粒在实验选取样品表面普遍出现的情况,同时结合邻近的贾湖遗址植物考古和生产工具研究结果来看,以粟种植为主,水稻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已成为唐户先民经济活动的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21]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J].
唐祈林 ;
荣廷昭 .
玉米科学, 2007, (04) :1-5
[22]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地下发掘炭化果核的研究 [J].
李庆卫 ;
陈俊愉 ;
张启翔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S1) :59-61
[23]   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 [J].
靳桂云 ;
于海广 ;
栾丰实 ;
王春燕 ;
APUnderhill ;
腰希申 .
第四纪研究, 2006, (04) :571-579
[24]   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 [J].
蔡全法 ;
寇玉海 ;
杜平安 .
中原文物, 2005, (05) :12-23
[25]   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 [J].
周昕 .
古今农业, 2000, (03) :1-8
[26]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 [J].
孔昭宸 ;
刘长江 ;
张居中 .
人类学学报, 1999, (04) :291-295
[27]   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农业──河南古代农业研究之一 [J].
许天申 .
中原文物, 1998, (03) :12-23
[28]   史前食物的加工技术——论磨具与杵臼的起源 [J].
宋兆麟 .
农业考古, 1997, (03) :191-199
[29]   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碳化粟粒 [J].
王吉怀 .
农业考古, 1984, (02) :276-276
[30]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 [J].
杨晓燕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6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