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14
作者
李明义 [1 ]
岳湘安 [1 ]
江青春 [2 ]
王洪伟 [3 ]
吴育林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关键词
生储盖组合; 输导体系; 油气成藏; 断陷;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的详细分析,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简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生储盖组合类型、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每种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均有所差异。在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孔隙裂缝和梳状输导体系;孔隙裂缝输导体系沟通的洼槽和梳状输导体系沟通的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该类生储盖组合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在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花状输导体系,由其沟通的反转构造是该组合内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在上生下储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阶梯状或倒U字型输导体系,其所沟通的不整合面古隆起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407 / 416+423 +42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机制 [J].
孙国昕 ;
陈均亮 ;
张明学 .
断块油气田, 2011, 18 (06) :696-700
[2]   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优质烃源岩识别及油气运聚特征再认识 [J].
王伟明 ;
卢双舫 ;
曹瑞成 ;
尚教辉 ;
陈国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5) :692-697+709
[3]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J].
张津海 ;
姜洪福 ;
张迪楠 ;
李建民 ;
李全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4) :593-600
[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J].
秦雁群 ;
邓宏文 ;
侯秀林 ;
杨金秀 ;
季春辉 ;
刘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214-221+228
[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层控藏作用 [J].
马中振 ;
庞雄奇 ;
王洪武 ;
魏建设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6) :27-31+205
[6]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调节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J].
秦雁群 ;
邓宏文 ;
丁寒生 .
现代地质, 2009, 23 (05) :872-879
[7]   潜山构造运动与油气的运聚成藏——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J].
康德江 ;
张斌迟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5) :767-772+780
[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志宏 ;
柳行军 ;
王芃 ;
吴相梅 ;
朱德丰 ;
万传彪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138-146
[9]   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 [J].
付广 ;
玄昌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6) :6-9+111
[10]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J].
魏建设 ;
庞雄奇 ;
卢进才 ;
徐旺林 .
天然气工业, 2008, (09) :24-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