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16
作者
刘志宏 [1 ]
柳行军 [2 ]
王芃 [1 ]
吴相梅 [3 ]
朱德丰 [3 ]
万传彪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挤压构造; 构造特征;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早白垩世; 地质意义;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J].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李承东.地质通报. 2008(09)
[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刘志宏 ;
任延广 ;
李春柏 ;
柳行军 ;
张宏 ;
万传彪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2) :151-156
[3]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J].
刘志宏 ;
万传彪 ;
任延广 ;
李春柏 ;
张宏 ;
柳行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4) :527-534
[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 [J].
柳行军 ;
刘志宏 ;
冯永玖 ;
任延广 ;
李春柏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2) :215-220
[5]   伸展断陷盆地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J].
沈华 ;
李春柏 ;
陈发景 ;
尹微 ;
张宇 .
现代地质, 2005, (02) :287-294
[6]   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J].
陈守田 ;
刘招君 ;
刘杰烈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1) :39-42
[7]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 [J].
冯志强 ;
任延广 ;
张晓东 ;
张吉光 ;
董万百 ;
李春柏 ;
李凤君 .
中国石油勘探, 2004, (04) :19-22+1
[8]   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J].
罗群 ;
庞雄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1) :27-30+6
[9]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造山运动时间、断层滑移速率的厘定及其意义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陈楚铭 ;
王国强 ;
范湘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1) :35-38+4+13
[10]   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张晓东,刘光鼎,王家林 .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02) :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