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典型土壤上玉米产量潜力的实现程度及其因素分析

被引:11
作者
侯鹏 [1 ]
陈新平 [1 ]
崔振岭 [1 ]
李世清 [2 ]
王伟 [3 ]
叶优良 [4 ]
陈远学 [5 ]
张福锁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
[4]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条件;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质; 玉米; 产量潜力; 根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土壤条件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的实现是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本文选择我国4个玉米主产区的典型土壤(黑龙江黑土、陕西黑垆土、河南潮土和四川紫色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玉米产量潜力的实现程度不同,黑龙江852农场、陕西长武、河南温县与四川简阳4个试验点在设定的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获得的产量分别为10.7 t.hm 2、14.1 t.hm 2、9.2 t.hm 2与6.7 t.hm 2,分别实现了当年光温水条件下该栽培体系产量潜力的92%、104%、84%与78%。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与产量潜力实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根干重密度与产量潜力实现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容重)与肥力(有机质含量)条件对玉米根系的生长和产量潜力的实现有显著影响。对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分析表明,黑龙江852农场黑土土壤容重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层有机质为69.3 g.kg 1,陕西长武黑垆土土壤容重最小,耕层容重为1.15 g.cm 3,土壤质地为壤质土,两地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系生长,玉米根量较大,0~40 cm横向分布广泛,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实现,分别实现92%和104%产量潜力;河南温县潮土10 cm以下土壤容重大,尤其10~20cm的犁底层容重最大为1.53 g.cm 3,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四川简阳紫色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整个土体容重较高,并且土壤黏重,两地的土壤性状不利于根系生长,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84%和78%。因此,应根据各主产区的土壤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土壤改良与培肥,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与大面积均衡增产奠定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874 / 88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陕西榆林春玉米高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分布 [J].
路海东 ;
薛吉全 ;
马国胜 ;
郝引川 ;
张仁和 ;
马向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4) :895-900
[2]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J].
李少昆 ;
王崇桃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6) :1941-1951
[3]   黄土旱塬Hybrid-Maize模型适应性及春玉米生产潜力估算 [J].
刘毅 ;
李世清 ;
陈新平 ;
白金顺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302-308
[4]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J].
陈国平 ;
杨国航 ;
赵明 ;
王立春 ;
王友德 ;
薛吉全 ;
高聚林 ;
李登海 ;
董树亭 ;
李潮海 ;
宋慧欣 ;
赵久然 .
玉米科学, 2008, (04) :1-4
[5]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J].
National Maize Technology R&D Center ;
MOA ;
China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玉米科学, 2008, (03) :130-133
[6]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王群 ;
李潮海 ;
郝四平 ;
张永恩 ;
韩锦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4) :787-793
[7]   Short-term effects of tillage practices on organic carbon in clay loam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J].
Liang Ai-Zhen ;
Zhang Xiao-Ping ;
Fang Hua-Jun ;
Yang Xue-Ming ;
Drury, C. F. .
PEDOSPHERE, 2007, 17 (05) :619-623
[8]   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 [J].
赵明 ;
李建国 ;
张宾 ;
董志强 ;
王美云 .
作物学报, 2006, (10) :1566-1573
[9]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J].
王崇桃 ;
李少昆 ;
韩伯棠 .
科技导报, 2006, (04) :8-11
[10]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 [J].
李潮海 ;
李胜利 ;
王群 ;
郝四平 ;
韩锦峰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8) :1706-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