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孔雨光
张金池
张东海
王洪
崔志华
陶宝先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学; 土地利用方式; 淤泥质海岸;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结合碳;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09.02.017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选取苏北淤泥质海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海滩礻果地、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田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Cheng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0~10 cm)土壤及其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土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由海滩礻果地转变为芦苇地及由芦苇地开发为农田或水杉林地后,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有显著提高;水杉林地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大于农田土壤,芦苇地转变为水杉林地比转变为农田土壤更能有效地固定有机碳;苏北淤泥质海滩冲积形成后,土壤具有固碳作用,芦苇地、农田及水杉林地0~10 cm土层碳汇作用分别为5 156.84、11 276.08和13 476.18 kg.hm-2.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张国斌 ;
田大伦 ;
方晰 ;
项文化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02) :8-12
[2]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3]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
[4]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的特征 [J].
洪瑜 ;
方晰 ;
田大伦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9-16
[5]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李辉信 ;
袁颖红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6, (03) :422-429
[6]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J].
文倩 ;
赵小蓉 ;
陈焕伟 ;
妥德宝 ;
林启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10) :1504-1509
[7]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8]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代静玉 ;
周运超 ;
张平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09-618
[9]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车玉萍 .
土壤学报, 2002, (03) :351-360
[10]   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J].
卢金伟 ;
李占斌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1)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