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17
作者
荆彦辉
孙传清
谭禄宾
付永彩
张培江
徐正进
陈温福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维管束; 穗枝梗数; 颖花数;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 ,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在第 1、2、3、4、7和 1 0染色体上定位到 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2、3、4和 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 1和 1 2以外的 1 0条染色体上 ,共定位到 1 5个控制穗一、二次枝梗数和穗颖花数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大多表现负效 ,能显著减少群体的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和颖花数 ,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 ,可能淘汰了一些对产量不利的QTL ,保留了有利的QTL。相当一部分控制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及颖花数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或紧密连锁 ,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 ,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些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遗传基础 ,同时也说明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 ,这些性状可能存在平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8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与水稻籼粳分化有关的穗颈维管束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J].
章志宏 ;
李平 ;
王玲霞 ;
胡中立 ;
朱英国 ;
朱立煌 .
遗传学报, 2002, (11) :995-1000
[2]   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东乡野生稻中的高产基因 [J].
李德军 ;
孙传清 ;
付永彩 ;
李晨 ;
朱作峰 ;
陈亮 ;
才宏伟 ;
王象坤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1) :854-858
[3]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QTL分析(英文) [J].
滕胜 ;
钱前 ;
曾大力 ;
国广泰史 ;
黄大年 ;
朱立煌 .
ActaBotanicaSinica, 2002, (03) :301-306
[4]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J].
孙传清 ;
王象坤 ;
吉村淳 ;
岩田伸夫 .
遗传学报, 2000, (03) :227-234
[5]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J].
徐正进 ;
陈温福 ;
曹洪任 ;
张龙步 ;
杨守仁 .
作物学报, 1998, (01) :47-54
[6]   中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形态分类研究 [J].
庞汉华 ;
才宏伟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1995, (01) :17-24+129
[7]   Map manager QTX, cross-platform software for genetic mapping [J].
Manly, KF ;
Cudmore, RH ;
Meer, JM .
MAMMALIAN GENOME, 2001, 12 (12) :930-932
[8]  
Mapping and genome organ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sequences in rice (<Emphasis Type="Italic">Oryza sativa </Emphasis>L.).[J].S. Temnykh;William D. Park;Nicola Ayres;Sam Cartinhour;N. Hauck;L. Lipovich;Y. G. Cho;T. Ishii;S. R. McCouch.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 5
[9]   Advanced backcross QTL analysis: A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iscovery and transfer of valuable QTLs from unadapted germplasm into elite breeding lines [J].
Tanksley, SD ;
Nelson, JC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2 (02) :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