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49
作者
邱丽娟 [1 ]
王昌陵 [2 ]
周国安 [1 ]
陈受宜 [3 ]
常汝镇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大豆;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转基因育种; 品种分子设计育种; 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418 / 243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73 条
[1]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J].
张跃强 ;
关荣霞 ;
刘章雄 ;
常汝镇 ;
姚源松 ;
邱丽娟 .
作物学报, 2006, (03) :324-329
[2]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J].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06, (03) :455-462
[3]   耐大豆疫霉根腐病QTL定位的研究 [J].
韩英鹏 ;
李文滨 ;
Terry RAnderson ;
Vaino Poysa ;
文景芝 ;
高继国 .
大豆科学, 2006, (01) :23-27
[4]   大豆曲茎性状的遗传分析和RAPD标记研究 [J].
黄方 ;
赵团结 ;
孟庆长 ;
章元明 ;
盖钧镒 ;
喻德跃 .
遗传, 2006, (01) :50-56
[5]   获得转反义PEP基因超高油大豆新材料 [J].
赵桂兰 ;
陈锦清 ;
尹爱萍 ;
胡张华 ;
钱雪燕 ;
郭东全 .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06) :40-44
[6]   双T-DNA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研究 [J].
张秀春 ;
郭丽琼 ;
吴坤鑫 ;
林俊扬 ;
林俊芳 .
大豆科学, 2005, (04) :291-295
[7]   一个新的编码大豆DRE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J].
王巧燕 ;
陈明 ;
邱志刚 ;
程宪国 ;
徐兆师 ;
李连城 ;
马有志 .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05) :123-126
[8]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口蹄疫结构蛋白全长基因P1导入大豆的研究 [J].
王萍 ;
郭永来 ;
王罡 ;
季静 ;
余云舟 ;
李昌 ;
金宁一 .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05) :141-144
[9]   大豆核不育突变体NJ89-1育性遗传分析及育性基因的SSR标记 [J].
段美萍 ;
杨守萍 ;
喻德跃 ;
盖钧镒 .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5) :19-21
[10]   转Bt基因大豆植株中Bt毒蛋白的表达 [J].
朱路青 ;
曹越平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 (03) :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