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被引:147
作者
张辉
机构
[1]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关键词
国际法; 社会基础; 国际社会; 国际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出现、国际法对其正当性追问的回应以及国际法的等级化体系化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推动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法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68+205 +205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集体认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J].
俞新天 .
国际展望, 2016, 8 (03) :1-16+142
[2]   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建设 [J].
曾令良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10) :135-146
[4]   中国外交战略:六十周年六大变化 [J].
邵峰 .
新远见, 2009, (10) :34-45
[5]   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国际法治? [J].
车丕照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9, (04) :5-13+159
[6]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治——以形式法治概念为基准的考察 [J].
黄文艺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49 (04) :21-27
[7]  
负责任大国:理论、历史与现实.[J].邢悦;詹奕嘉;.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8, 00
[9]   为形式法治理论辩护——兼评《法治:理念与制度》 [J].
黄文艺 .
政法论坛, 2008, (01) :172-182
[10]   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 [J].
曾令良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1) :89-1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