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4年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谢星旸 [1 ,2 ,3 ]
游庆龙 [1 ,2 ,3 ]
王雨枭 [1 ,2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英气候变化与评估研究所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冬季; 极端气温指数; 变化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国691个无缺测站点的经均一化处理及质量控制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以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等6个由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61~2014年中国冬季的极端低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以及冰冻日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华东、华中、西南及高原地区,全国整体上下降幅度分别为-0.9 d/10 a、-1.7 d/10 a、-1.5 d/10a和-1.4 d/10 a。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在全国范围内则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整体上分别为0.4°C/10 a和0.6°C/10 a;极端低温天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呈现波动状,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6年左右以后其下降趋势较之前有所减缓,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较为频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该时段陆地冷高压频繁活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29 / 44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A].王迪;侯亚红;何金海;栾健;.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
[2]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魏凤英编著;.气象出版社.1999,
[3]   北半球中高纬度低频振荡对2012/2013年冬季中国东北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 [J].
苗青 ;
巩远发 ;
邓锐捷 ;
魏挪巍 .
大气科学 , 2016, (04) :817-830
[4]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大陆极端温度的长期趋势 [J].
肖冰霜 ;
马玉霞 ;
赵天保 ;
颜书豪 .
气象, 2016, 42 (03) :339-346
[5]   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特征 [J].
黄菲 ;
胡蓓蓓 ;
周晓 ;
房永生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 (10) :42-50
[6]   北半球极涡新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J].
张婧雯 ;
李栋梁 ;
柳艳菊 .
高原气象 , 2014, (03) :721-732
[7]   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分类及其与气候指数极端性的联系 [J].
王晓娟 ;
沈柏竹 ;
龚志强 ;
封国林 .
物理学报, 2013, 62 (22) :438-448
[8]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J].
沈永平 ;
王国亚 .
冰川冻土, 2013, 35 (05) :1068-1076
[9]  
Possible linkage between winter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over China and synoptic-scale transient wave activity.[J].CHEN HaiShan;LIU Lei;ZHU YueJi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 07
[10]   1962-2011年长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分析 [J].
王琼 ;
张明军 ;
王圣杰 ;
骆书飞 ;
汪宝龙 ;
朱小凡 .
地理学报, 2013, 68 (05) :61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