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方式在震后青少年人格特质与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15
作者
王龙 [1 ,2 ,3 ]
陈纬 [1 ,2 ,3 ]
张兴利 [1 ,3 ]
施建农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格特质; 应对方式; 青少年; 中介作用;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1.01.037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考察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对汶川地震幸存青少年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症状的影响,并检验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与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汶川地震发生半年后,选取四川省绵竹市某乡镇学校4~8年级学生共168人参加此次研究。施测量表包括事件冲击量表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青少年版以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结果:神经质、情绪型应对与PTSD症状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P<0.001),0.367(P<0.001);两变量共解释PTSD症状20.1%的变异(Adjusted R2=0.192)。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情绪型应对部分中介了神经质对PTSD症状的影响。结论:人格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型应对部分中介神经质对PTSD症状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1+95 +9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手机与纸笔测验的心理测量学等值性:以儿童版事件冲击量表为例 [J].
黄飞 ;
祝卓宏 ;
王文忠 ;
张建新 ;
纪阳 ;
章魁 ;
刘宁 ;
汪浩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31-33+72
[2]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J].
范方 ;
柳武妹 ;
郑裕鸿 ;
崔苗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56-59
[3]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幸存者PTSD症状的特点及其发展 [J].
陈纬 ;
王龙 ;
张兴利 ;
施建农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85-87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J].
陈俊 ;
林少惠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64-69
[5]   汶川地震后不同灾情地区老年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J].
黄河清 ;
杨惠琴 ;
韩布新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0) :1275-1277
[6]   灾后民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事件冲击量表(IES)的发展和应用 [J].
吴坎坎 ;
张雨青 ;
Peter Tianzhi Chen .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03) :495-498
[7]   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J].
赵玉芳 ;
赵守良 .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03) :511-515
[8]   异地复学震区中小学生PTSD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J].
范一鸣 ;
孙源泉 ;
宫瑞莹 ;
王鹏 ;
高峰强 .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03) :527-531
[9]   汶川地震后1月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 [J].
廖强 ;
张建新 ;
付登金 ;
涂学刚 ;
江玲 ;
王玲 ;
于肖楠 ;
刘德辉 ;
徐海港 ;
温圆圆 ;
赵天骄 ;
都佳 ;
裴小迪 ;
沈丽琴 ;
李朝英 .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 (12) :930-932
[10]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
温圆圆 ;
张建新 ;
刘德辉 ;
于肖楠 ;
廖强 ;
都佳 ;
赵天骄 ;
徐海岗 ;
裴晓迪 ;
沈丽琴 ;
李朝英 ;
陈磊 .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11) :85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