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被引:21
作者
彭运石
王玉龙
龚玲
彭磊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人格; 家庭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3.06.006
中图分类号
D917.2 [犯罪心理学]; G78 [家庭教育];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04 ; 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家庭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密苏里同伴关系量表对233名16-19岁男性犯罪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男性犯罪青少年EPQ的N、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L显著低于全国常模;②母亲偏爱被试(MF5)对E,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对P,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对N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同伴关系在父亲过分干涉(FF3)与N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同伴关系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956 / 958+973 +9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J].
苑光宗 ;
唐柳 ;
傅文青 ;
孔明 ;
郭玲玲 ;
徐丽华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9 (07) :151-154+158
[2]   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 [J].
陈哲 ;
付丽 ;
彭咏梅 ;
蔡蓉 ;
周世杰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1, (02) :212-214
[3]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J].
陈少华 ;
周宗奎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04) :76-79
[4]   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 [J].
赵山明 ;
赵汗青 ;
张喜转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7) :3300-3302
[5]   对国内罪犯人格特征研究的元分析 [J].
宫火良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07) :465-467
[6]   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 [J].
张春妹 ;
邹泓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2) :241-248
[7]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J].
温忠麟 ;
侯杰泰 ;
张雷 .
心理学报, 2005, (02) :268-274
[8]   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 [J].
蒋俊梅 .
心理科学, 2005, (01) :217-219
[9]   未成年抢劫犯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J].
何全胜 .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2, (05) :34-36
[10]  
Individual, Family, Peer,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Juvenile Sexual Offenders[J] . Scott T. Ronis,Charles M. Borduin.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