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维权中程序救济的实践逻辑——以M小区业主维权个案为分析对象

被引:1
作者
王恩见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程序; 维权; 工具主义; 伦理实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业委会和物业运行中的种种程序变通行为为业主维权营造了抗争的机会空间,业主把对程序"瑕疵"的"较真"与"放大"作为维权的策略武器。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伦理实践,业主不但成为业委会和物业程序失范的"沉默的共谋者",而且将程序庸俗化为讨价还价的策略。于是,"按程序走"的程序救济蜕化为纯粹利益算计的"情境伦理"和"彻头彻尾的工具主义"。相对于"作为主体的公民的自主性程序行为",这种典型的"程序消费"行为使业主难以取得程序救济的实质胜利。
引用
收藏
页码:184 / 19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 [J].
徐祖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 19 (04) :29-37
[2]   农民维权理性的法理学思考 [J].
刘同君 ;
闵海颖 ;
冷勇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 (02) :81-85
[4]   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J].
王金红 ;
黄振辉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1) :152-164
[5]   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 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 [J].
庄文嘉 .
社会, 2011, 31 (03) :88-113
[6]   “程序共和国”宣言 [J].
季卫东 .
中国改革, 2010, (11) :55-56
[9]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
[10]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J].
施芸卿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80-1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