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
被引:73
作者:

匡海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王艳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王秋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程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省部共建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药性味理论;
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
研究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 (06) : 768 - 771匡海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程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2]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02) : 221 - 223张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林志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黄建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 [3] 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10) : 656 - 657张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林志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4] 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的提出[J]. 天津药学, 2007, (02) : 41 - 44李爱秀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
- [5] “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 山东中医杂志, 2006, (03) : 154 - 156欧阳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6] 浅析中药药性“一药二气”说[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1) : 1153 - 1154张廷模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 [7]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12) : 65 - 68周韶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肖小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赵艳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代春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朱军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刘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
- [8]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 中草药, 2004, (11) : 34 - 36周韶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潘五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肖小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赵艳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刘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解放军医院药学部
- [9]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4, (03) : 48 - 51+59代春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锦州医学院肖小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锦州医学院王迪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锦州医学院赵艳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锦州医学院山丽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锦州医学院
- [10] 论虚寒证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的高起点切入研究——分子中医研究系列报道(1)[J].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03) : 169 - 171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严石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遗传学研究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许锦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遗传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