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22
作者:
李涛
刘胜
黄良民
许战洲
李开枝
苏强
宋星宇
张建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大亚湾;
赤潮;
群落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3年8月12日至29日,广东省大亚湾的哑铃湾海域发生了小规模的赤潮,经现场跟踪监测发现是由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 latrochoidea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形成的混合赤潮。8月13日浮游植物群落由锥状斯氏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6.52×106cells·L-1,占总细胞数量的99%以上;8月19日为赤潮高峰期,锥状斯氏藻密度最高时达5.59×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91%;而海洋卡盾藻在8月20日密度达到最大值1.17×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28%。以锥状斯氏藻、海洋卡盾藻占总细胞数量比例的不同,可将各站分为锥状斯氏藻控制区、海洋卡盾藻控制区及混合区3类,随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这2种藻的数量随之变化,此3类区也处于变化之中。与海洋卡盾藻相比,锥状斯氏藻更适于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还初步探讨了赤潮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