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22
作者
李涛
刘胜
黄良民
许战洲
李开枝
苏强
宋星宇
张建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大亚湾; 赤潮; 群落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3年8月12日至29日,广东省大亚湾的哑铃湾海域发生了小规模的赤潮,经现场跟踪监测发现是由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 latrochoidea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形成的混合赤潮。8月13日浮游植物群落由锥状斯氏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6.52×106cells·L-1,占总细胞数量的99%以上;8月19日为赤潮高峰期,锥状斯氏藻密度最高时达5.59×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91%;而海洋卡盾藻在8月20日密度达到最大值1.17×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28%。以锥状斯氏藻、海洋卡盾藻占总细胞数量比例的不同,可将各站分为锥状斯氏藻控制区、海洋卡盾藻控制区及混合区3类,随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这2种藻的数量随之变化,此3类区也处于变化之中。与海洋卡盾藻相比,锥状斯氏藻更适于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还初步探讨了赤潮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J].
黄小平 ;
黄良民 ;
谭烨辉 ;
朱良生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4) :63-69
[2]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J].
肖咏之 ;
齐雨藻 ;
王朝晖 ;
吕颂辉 .
海洋科学, 2001, (09) :50-54
[3]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和运转后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J].
彭云辉 ;
陈浩如 ;
王肇鼎 ;
潘明祥 ;
高红莲 .
海洋通报, 2001, (03) :45-52
[4]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后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潜在渔获量初步研究 [J].
彭云辉 ;
陈浩如 ;
潘明祥 ;
黄洪辉 ;
高红莲 .
水产学报, 2001, (02) :161-165
[5]   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生理生态调控 [J].
齐雨藻 ;
郑磊 ;
汪蓉 .
海洋与湖沼, 1997, (06) :588-593
[6]   N,P,Fe-EDTA,Mn对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J].
秦晓明 ;
邹景忠 .
海洋与湖沼, 1997, (06) :594-598
[7]   南海大鹏湾海洋卡盾藻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 [J].
齐雨藻 ;
黄长江 .
海洋与湖沼, 1997, (04) :337-342
[8]   中国北黄海发生的两次海洋褐胞藻赤潮 [J].
矫晓阳,郭皓 .
海洋环境科学, 1996, (03) :41-45
[9]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无机氮对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J].
林昱 ;
唐森铭 ;
庄栋法 ;
陈孝麟 .
生态学报, 1994, (03) :323-326
[10]   初析赤潮成因研究的围隔实验结果 Ⅱ.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甲藻赤潮 [J].
林昱 ;
庄栋法 ;
陈孝麟 ;
唐森铭 .
应用生态学报, 1994, (03) :3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