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溯源与监管创新

被引:35
作者
郭雳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中介; 脱媒性; 期限错配; 金融抑制; 资产管理;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8.03.011
中图分类号
F832.3 [金融组织、银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的"影子银行"实践并不具有脱媒性,而是代替银行成为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用中介;其风险形态因此也与传统银行近似,突出体现为金融机构层面上的期限错配。与美国不同,我国形成上述风险特征的制度性根源主要不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二元监管结构,而更多归因于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策略、路径偏好及思维定式。就法律政策选择而言,一方面确有必要强化银行的信用中介专营权及相应规则,抑制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考虑对现有监管制度进行盘整,使影子银行活动更加有效地与银行信贷业务形成互补,实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三项任务。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27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企业并购中的资管计划——以SPV为中心的法律分析框架 [J].
刘燕 ;
楼建波 .
清华法学, 2016, 10 (06) :63-83
[2]   “得形”、“忘意”与“返本”:中国信托法的理念调整和制度转型 [J].
夏小雄 .
河北法学, 2016, 34 (06) :79-94
[3]   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及规制工具选择 [J].
沈伟 .
中国法学, 2014, (04) :151-177
[4]   P2P网贷与非法集资 [J].
彭冰 .
金融监管研究, 2014, (06) :13-25
[5]   信用担保领域的典型案例、行业发展与法律规范 [J].
郭雳 ;
关涵之 .
金融监管研究, 2013, (08) :66-84
[6]   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 [J].
巴曙松 .
经济纵横, 2013, (04) :27-30
[7]   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J].
陈斌开 ;
林毅夫 .
世界经济, 2012, 35 (01) :3-23
[9]   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路径依赖与未来发展框架 [J].
洪艳蓉 .
证券市场导报, 2010, (04) :9-16
[10]   非法集资活动规制研究 [J].
彭冰 .
中国法学, 2008, (04) :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