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13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田红
朱红芳
陈晓红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淮河流域强降水; 南海夏季风; 副高; 冷空气; 越赤道气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N附近(4)在500 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E副高脊线与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 d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402 / 4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J].
王黎娟 ;
管兆勇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8, (01) :1-7
[2]   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J].
张静 ;
朱伟军 ;
李忠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4) :546-550
[3]   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J].
郑彬 ;
施能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4) :477-483
[4]   淮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J].
宋巧云 ;
魏凤英 ;
许晨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3) :342-347
[5]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J].
陈晓红 ;
冯皖平 ;
璩瑛 .
气象科学, 2006, (02) :192-196
[6]   淮河流域2003年梅雨时期降水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J].
徐敏 ;
田红 .
气象科学, 2005, (03) :265-271
[7]   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章国材 ;
毕宝贵 ;
鲍媛媛 ;
廖要明 .
地理研究, 2004, (06) :795-804+879
[8]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J].
毕宝贵 ;
章国材 ;
李泽椿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505-514
[9]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前兆信号 [J].
程华琼 ;
陈菊英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02) :465-473
[10]   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 [J].
鲍媛媛 ;
李锋 ;
矫梅燕 .
气象, 2004, (02)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