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被引:42
作者
刘录三 [1 ]
郑丙辉 [1 ]
李宝泉 [2 ]
蔡文倩 [1 ,3 ]
韩庆喜 [2 ]
林岿璇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3]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演变; 长江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4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长江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对大型工程的响应与生态修复研究.[D].罗民波.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
[2]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张培玉.中国海洋大学.2005, 03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J].刘录三;李子成;周娟;郑丙辉;唐静亮;.环境科学.2011, 09
[4]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J].
王延明 ;
方涛 ;
李道季 ;
唐静亮 ;
王益鸣 ;
刘志刚 ;
丁平兴 .
海洋环境科学, 2009, 28 (04) :366-370+382
[5]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河口健康评价.[J].周晓蔚;王丽萍;郑丙辉;刘录三;付青;.环境科学.2009, 01
[6]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 [J].
刘录三 ;
孟伟 ;
田自强 ;
蔡玉林 .
生态学报, 2008, (07) :3027-3034
[7]   杭州湾南岸大桥建设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及营养等级的季节动态 [J].
李欢欢 ;
鲍毅新 ;
胡知渊 ;
葛宝明 .
动物学报, 2007, (06) :1011-1023
[8]   长江口的演化与发展趋势 [J].
周念清 ;
王燕 ;
夏明亮 .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03) :132-137
[9]   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英文) [J].
谢志发 ;
章飞军 ;
刘文亮 ;
陆健健 .
动物学研究, 2007, (02) :167-171
[10]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J].
孙亚伟 ;
曹恋 ;
秦玉涛 ;
王金辉 ;
程祥圣 .
海洋通报, 2007, (02)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