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探讨

被引:42
作者
刘录三 [1 ]
郑丙辉 [1 ]
李宝泉 [2 ]
蔡文倩 [1 ,3 ]
韩庆喜 [2 ]
林岿璇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3]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演变; 长江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近30年来的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长江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演变时段。同时结合长江口海域近50~60年来的入海径流量和携沙量变化、营养盐和DO等水质特征变化,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底栖生物群落无论物种数、生物量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都有所降低,表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加剧;第三阶段是2005年之后至现在,由于长江口水域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底栖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对长江口海域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长江口区域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趋势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比较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4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31]   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J].
袁兴中 ;
陆健健 .
生态学报, 2001, (10) :1642-1647
[32]   长江口底栖动物生态研究 [J].
徐兆礼 ;
蒋玫 ;
白雪梅 ;
朱江兴 ;
袁骐 .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S1) :59-62
[33]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移质、底质微量金属形态分布 [J].
陈敏,陈邦林,夏福兴,沈焕庭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 :38-44
[35]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J].
朱鑫华,吴鹤洲,徐凤山,叶懋中,赵紫晶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4, (03) :102-112
[36]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Fe,Mn,Zn,Co,Ni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陈松 ;
许爱玉 ;
骆炳坤 ;
廖文卓 .
台湾海峡, 1987, (01) :13-19
[37]   长江口铜、铅、镉、铀、硒等元素的沉积通量及其人为影响的初步评价 [J].
兰士侯 ;
乔献芬 .
海洋通报, 1986, (04) :1-8
[38]   东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估算及异常站位的判别 [J].
许昆灿 ;
吴丽卿 ;
黄水龙 .
台湾海峡, 1982, (02) :49-57
[39]   长江口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定量研究 [J].
孟翊,刘苍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 :73-84
[40]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J].
周晓 ;
葛振鸣 ;
施文彧 ;
王天厚 ;
曹丹 ;
周立晨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079-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