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或固化: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被引:1
作者
陈春梅
机构
[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流动; 阶层固化; 功能理论; 冲突理论; 韦伯教育理论;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7.05.012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来阐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使底层精英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中上阶层,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家庭背景差异以及现有的就业制度等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从功能理论视角来看,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其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冲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各阶层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固化了原先所处的阶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阶层固化的现象,但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韦伯的教育理论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倾向于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长期的。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他影响因素日益凸显,有可能遮蔽了高等教育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当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应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的把关,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 [J].
邓志强 .
中国青年研究, 2013, (06) :5-10
[2]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分析 [J].
吴坚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4) :28-31+157
[3]   “阶层复制”还是“精英循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再分析 [J].
吴晓林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3) :43-47+61
[4]   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J].
廉思 .
当代青年研究, 2012, (02) :1-6
[5]   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 [J].
马传松 ;
朱挢 .
重庆社会科学, 2012, (01) :35-39
[6]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 [J].
梁晨 ;
李中清 ;
张浩 ;
李兰 ;
阮丹青 ;
康文林 ;
杨善华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1) :98-118+208
[7]   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 [J].
刘志民 ;
高耀 .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12) :18-27
[8]   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嬗变 [J].
向冠春 ;
刘娜 .
现代教育管理, 2011, (01) :4-7
[9]   再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J].
孙卫红 .
现代教育论丛, 2010, (10)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