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合肥盆地南部的沉积过程与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剥露

被引:17
作者
孟庆任 [1 ]
李任伟 [2 ]
李双应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合肥盆地; 大别山; 中生代; 沉积作用; 构造剥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 [沉积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合肥盆地南部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可划分出两个不同阶段,即侏罗纪伸展断陷和盆地向南扩展阶段和早白垩世盆地南缘火山喷发和盆地向北退缩阶段。合肥盆地自早侏罗世开始形成,强烈的断陷-沉积作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盆地边缘沉积主要由冲积扇与辫状河体系组成,明显受边缘正断层控制,并且随断层向南迁移,盆地也不断向南扩展。盆地主体沉积以河流-湖泊体系为特征。古流向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来自于大别山变质地体。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含柯石英包体的三叠纪变质锆石的发现表明,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就已经剥露到地表。凤凰台组中榴辉岩砾石的出现指使大别山在晚侏罗世经历了强烈的抬升和剥蚀。合肥盆地南部在早白垩世时开始抬升,并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盆地沉积范围向北明显迁移。合肥盆地二阶段式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反映,大别山及邻区的构造体制在侏罗纪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认为大别山变质地体在侏罗纪时期可能是通过构造挤出的方式折返到地表的,这种挤出构造过程一方面导致大别山变质地体的前缘(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和形成前陆盆地,另一方面也同时造成其后缘(北缘)发生伸展拆离和产生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时期大别山所经历的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深部岩石圈的拆沉和软流圈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145 / 11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从北淮阳构造带的多期变形透视大别山构造演化 [J].
林伟 ;
王清晨 ;
M.Faure ;
N.Arnaud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2) :127-139
[2]   根据碎屑锆石SHRIMP U-Pb测年恢复早侏罗世大别造山带源区特征 [J].
李任伟 ;
万渝生 ;
陈振宇 ;
周剑雄 ;
许荣华 ;
李忠 ;
江茂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4) :320-328
[3]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科学通报. 2004(02)
[4]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J].
江来利 ;
吴维平 ;
储东如 ;
刘贻灿 ;
张勇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4) :1557-1563
[5]   大别山碰撞后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J].
夏群科 ;
郑永飞 ;
E.Deloule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2) :163-171
[6]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J].
林伟 ;
王清晨 ;
Michel Faure ;
孙岩 ;
舒良树 ;
Urs Scharer .
地质学报, 2003, (01) :44-54+147
[7]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地层格架厘定 [J].
李双应 ;
岳书仓 ;
王道轩 ;
刘因 ;
李任伟 ;
孟庆任 ;
金福全 .
地层学杂志, 2002, (03) :178-186+220
[8]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隆升的地层学证据——毛坦厂组榴辉岩砾石的启示 [J].
李双应 ;
岳书仓 ;
王道轩 ;
刘因 ;
王清晨 ;
李任伟 ;
孟庆任 ;
金福全 .
地质论评, 2002, (04) :345-352+449
[9]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J].
朱光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道轩 ;
宋传中 .
地质学报, 2002, (03) :325-334
[10]   安徽霍山—毛坦厂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的厘定 [J].
吴海权 ;
江来利 ;
戴圣潜 .
地层学杂志, 2002, (01) :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