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热力成因及动力效应分析

被引:17
作者
夏昕 [1 ,2 ]
任荣彩 [1 ]
吴国雄 [1 ]
孙舒悦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经向等熵位涡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多套、多种再分析资料的逐日气候平均场,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周边区域对流层顶分布及其季节演变的独特特征,并分析了其热力成因以及气候学效应。结果表明,与同纬度的落矶山和太平洋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及伊朗高原区域对流层顶高度的冬夏变化幅度更大。冬季副热带对流层顶断裂带(热带对流层顶与极地对流层顶之间高度剧烈变化的过渡带)位于青藏与伊朗两个高原上空,春季开始两个高原上空对流层顶抬升迅速,夏季最高可超过热带对流层顶的高度(超过100hPa),成为同纬度甚至全球对流层顶最高点。青藏与伊朗两个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剧烈抬高,对应两个高原上空大气气柱比同纬度明显偏暖,同时伴随着青藏与伊朗两个高原上空位势涡度值的明显降低。因此,在青藏与伊朗两个高原区域,由春至夏等熵面强烈下凹,同时等位涡面剧烈抬升;夏季时等位涡面及对流层顶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北部成近乎上下垂直分布,与南北倾斜分布的等位温面接近正交分布。这种特征与夏季同纬度其他地区相对平缓的对流层顶断裂带、等位涡面以及等熵面的经向分布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藏与伊朗两个高原上空由春至夏迅速发展的强大热源是引起上述对流层顶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是,青藏高原上空主要由发展强烈的对流凝结潜热所主导,而伊朗高原上空则主要由绝热下沉加热引起;此外,由春季至夏季,随着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与等熵面剧烈相交分布的形成,南亚高压也逐步控制青藏高原上空,在南亚高压东缘盛行的偏北气流作用下,中高纬度平流层的高位涡空气得以在青藏高原东缘及东亚地区沿剧烈倾斜的等熵面被输送到较低纬度的对流层。与降水的季节演变对比可知,平流层高位涡输送的出现、加强和减弱与夏季降水的发展、加强与减弱成同步对应关系。从而证实了青藏高原影响夏季东亚地区形成独特气候格局的事实,说明在这种影响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动力相互作用过程不可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525 / 54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 [J].
任荣彩 ;
吴国雄 ;
CAI Ming ;
孙舒悦 ;
刘新 ;
李伟平 .
气象学报, 2014, 72 (05) :853-868
[2]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Interactions:Application of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Dynamic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
任荣彩 ;
吴国雄 ;
CAI Ming ;
孙舒悦 ;
刘新 ;
李伟平 .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4, 28 (05) :714-731
[3]   梅雨发生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异常信号的分析 [J].
雒佳丽 ;
田文寿 ;
张培群 ;
胡俊 ;
谢飞 .
气象学报, 2012, 70 (04) :655-669
[4]   干侵入在黄河气旋爆发性发展中的作用 [J].
黄彬 ;
钱传海 ;
聂高臻 ;
向纯怡 .
气象, 2011, 37 (12) :1534-1543
[5]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Ⅰ:气候平均[J].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气象学报. 2011(01)
[6]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Ⅱ:年际变化[J].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气象学报. 2011(01)
[7]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J].
周顺武 ;
杨双艳 ;
张人禾 ;
马振锋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3) :307-314
[8]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J].
陈斌 ;
徐祥德 ;
卞建春 ;
施晓晖 .
大气科学 , 2010, (03) :495-505
[9]   对流层顶研究回顾 [J].
杨双艳 ;
周顺武 .
气象科技, 2010, (02) :145-151
[10]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J].
周秀骥 ;
赵平 ;
陈军明 ;
陈隆勋 ;
李维亮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73-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