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四种镰刀菌毒素的ELISA检测及毒素污染分析

被引:10
作者
吴杰 [1 ,2 ]
刘太国 [1 ]
高利 [1 ]
朱宝成 [2 ]
陈万权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ELISA;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伏马毒素; T-2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2009.02.002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明确镰刀菌毒素在小麦中的污染与分布状况,选取以四种镰刀菌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制备的ELISA试剂盒,检测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83个冬小麦、46个春小麦品种(系)样品中的镰刀菌毒素含量,并对不同麦区小麦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伏马(fumonisin)、单端孢霉烯醇(T-2)和玉米赤霉烯酮(ZON)四种毒素含量及污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系)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但污染水平较低,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四种镰刀菌毒素中以DON毒素为主,其平均含量为73.87μg/kg。不同麦区间DON、fumonisin和T-2毒素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ZON毒素的含量在麦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东北春麦晚熟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镰刀菌毒素总体含量较高。DON与ZON毒素污染率在麦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fumonisin与T-2毒素污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麦区间,东北春麦晚熟组的DON毒素的含量和污染率均为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国内外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制定的现状与分析 [J].
苏福荣 ;
王松雪 ;
孙辉 ;
刘焓 .
粮油食品科技, 2007, (06) :57-59
[2]   玉米赤霉烯酮对家畜繁殖性能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J].
单妹 ;
许梓荣 ;
冯建蕾 .
中国畜牧兽医, 2006, (01) :3-5
[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小麦赤霉病病程中的作用 [J].
俞刚 ;
陈利锋 ;
姚红燕 ;
柴一秋 .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01) :40-43
[4]   禾谷镰孢的产毒与致病性 [J].
俞刚 ;
陈利锋 ;
谢卫平 ;
柴一秋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19-23
[5]   T-2毒素研究进展 [J].
吕旌乔 ;
王治伦 ;
吕社民 ;
庞炜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96, (05) :282-285
[6]   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鉴定中的应用 [J].
王裕中 ;
陈怀谷 ;
杨新宁 ;
陆鸣 ;
吴志凤 .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04) :54-57
[7]   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薄层色谱测定 [J].
魏润蕴 .
卫生研究, 1986, (05) :40-43
[8]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M].张艺兵;鲍蕾;褚庆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  
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吴永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  
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测.[M].许牡丹;毛跟年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