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CG与EC酶促氧化产物及其形成途径分析

被引:6
作者
施莉婷 [1 ,2 ]
江和源 [1 ]
张建勇 [1 ]
王伟伟 [1 ]
苏威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 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 歧化途径; 苯骈化途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72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03 ;
摘要
选择不同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底物组合反应,通过酶促氧化过程得到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dehydrotheasinensin A,DTSA)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探究EGCG的多条主要氧化反应途径,并探讨歧化途径与苯骈化途径的竞争机制。结果表明:EGCG溶液加入多酚氧化酶液催化反应后会形成DTSA、没食子酸等产物;在反应液中添加EC后,会形成TF-3-G。添加EC后,EGCG的总消耗率最终提高了3.86%~4.95%;反应前期DTSA的形成率差异不显著,后期DTSA含量在EGCG+EC体系中较单一体系有所降低,差异最大时可达10.84%;添加5 mmol/L EC体系中,TF-3-G的形成量显著高于添加2.5 mmol/L EC体系,其最大值增加了11.16%。EGCG+EC的酶促氧化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反应初始阶段、二聚产物增长阶段、主要途径变更阶段以及二聚产物消耗阶段。初始阶段,体系中以歧化途径和苯骈化途径为主,两条途径所占比例高于85%;在二聚产物增长阶段,随EC的加入,苯骈化途径所占比例增加,而转化形成DTSA的EGCG所占比例明显降低,歧化途径逐渐减弱。随反应进行,体系中逐步出现多条氧化聚合途径,其他物质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产物形成主要途径变更阶段,DTSA出现消耗,TF-3-G缓慢增加。整个过程,歧化途径一直是EGCG酶促氧化的主要反应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丁其欢
    字成庭
    周增志
    吕才有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 (11) : 85 - 87+113
  • [2] 不同反应条件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黄莹捷
    伍梦瑶
    姚燕妮
    黄友谊
    [J]. 食品科学 , 2017, (22) : 54 - 59
  • [3] 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研究[J]. 丁阳平,陆昌琪,候宏晓,岑远建,童华荣.中国中药杂志. 2017(02)
  • [4] 茶多酚的氧化聚合机制研究进展
    李维熙
    王葳
    王文静
    [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 37 (03) : 193 - 200
  • [5] 溶液中TSA及其前体物质DTSA的生成和稳定特性研究
    徐斌
    江和源
    张建勇
    薛金金
    刘千录
    [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05) : 53 - 60
  • [6] 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徐斌
    江和源
    张建勇
    杨刘艳
    刘千录
    [J]. 茶叶科学, 2015, 35 (03) : 281 - 289
  • [7] 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凌甜
    刘仲华
    [J]. 茶叶通讯, 2014, 41 (02) : 3 - 5+21
  • [8] 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李大祥
    王华
    白蕊
    鲜殊
    宛晓春
    [J]. 茶叶科学, 2013, 33 (04) : 327 - 335
  • [9] 茶树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进展
    夏涛
    高丽萍
    刘亚军
    王云生
    刘莉
    赵磊
    蒋晓岚
    钱玉梅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11) : 2307 - 2320
  • [10] 茶儿茶素氧化机理
    李大祥
    宛晓春
    杨昌军
    王华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 (01) : 171 -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