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流体——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限定

被引:15
作者
张泽明 [1 ]
沈昆 [2 ]
赵旭东 [1 ]
石超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 超高压变质;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P597.2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研究表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在大陆地壳的俯冲与折返过程中起到多重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复杂的流体演化过程:(1)大陆表壳岩通过与高纬度大气降水的交换作用被广泛水化,并获得了异常低的氧同位素成分;(2)在水化陆壳物质的俯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变质脱水反应,所释放的流体主要结合进了高压、超高压含水矿物和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3)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以水为主的变质流体通过选择性的吸收使其盐度逐渐升高,并在峰期出现高密度、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有机质的分解反应在局部形成了以CO2、N2、CH4或它们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流体;(4)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的结构水出溶是早期退变质流体的主要来源,并在局部富集形成了高压变质脉体;(5)透入性的中、低盐度水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通过一系列的水化反应转变成角闪岩相变质岩;(6)沿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碎带的强烈水流体活动为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和低压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变质流体;(7)可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是整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过程中的主要流体,但局部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非极性的变质流体。
引用
收藏
页码:1985 / 199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的水:微区红外光谱分析 [J].
盛英明 ;
夏群科 ;
郝艳涛 ;
王汝成 ;
陈小明 .
地球科学, 2005, (06) :673-684
[2]   鲁东南岚山头超高压变质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板片折返史 [J].
范宏瑞 ;
郭敬辉 ;
胡芳芳 ;
储雪蕾 ;
金成伟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25-1132
[3]   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石生长成分环带及变质作用P-T轨迹 [J].
张泽明 ;
肖益林 ;
沈昆 ;
高勇军 .
岩石学报, 2005, (03) :809-818
[4]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 [J].
张泽明 ;
张金凤 ;
游振东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5, (02) :257-270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J].
徐莉 ;
孙晓明 ;
翟伟 ;
梁金龙 ;
梁业恒 ;
沈昆 ;
张泽明 ;
汤倩 .
岩石学报, 2005, (02) :505-512
[6]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J].
翟伟 ;
孙晓明 ;
徐莉 ;
张泽明 ;
梁金龙 ;
梁业恒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5, (02) :482-488
[7]   超高压变质流体的组成与演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岩心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沈昆 ;
张泽明 ;
孙晓明 ;
徐莉 .
岩石学报, 2005, (02) :489-504
[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734~933m岩芯矿物的氧同位素和羟基含量研究 [J].
陈斌 ;
郑永飞 ;
吴元保 .
岩石学报, 2004, (05) :127-143
[9]   大别山碧溪岭和黄镇榴辉岩中绿辉石的结构水:对原岩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制约 [J].
盛英明 ;
夏群科 ;
王汝成 ;
陈小明 ;
于慧敏 ;
杨晓志 .
岩石学报, 2004, (05) :144-151
[10]   超高压变质作用不同阶段的流体变化:碧溪岭榴辉岩的氢、硼同位素分析 [J].
夏群科 ;
盛英明 ;
Etienne DELOULE .
岩石学报, 2004, (03) :67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