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晚始新世打拉埃达克质花岗岩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25
作者
谢克家 [1 ]
曾令森 [2 ]
刘静 [1 ]
高利娥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打拉岩体; 雅拉香波穹隆; 二云母花岗岩; 部分熔融;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岩体位于雅拉香波穹隆的东南,侵入到中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系(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和石榴黑云母片麻岩)和特提斯沉积岩(页岩和砂岩)中,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组成,形成于~44.3Ma。打拉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打拉花岗岩具有高Al2O3(16.0%~17.0%)、Na2O/K2O(>1.2)以及A/CNK比值(>1.05),表明打拉花岗岩为富钠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HREE中的Ho到Lu元素有变平的特征((Ho/Lu)N=1.11~1.46);具有微弱或无Eu异常,Eu/Eu*=0.87~0.95;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i)=0.71754~0.71785)和较低的初始Nd比值(εNd(i)=-9.15~-12.4)。打拉花岗岩具有高Sr含量(为355×10-6~416×10-6)和Sr/Y的比值(59.1~71.5)、高La/Yb比值、低Y及HREE亏损的特征,与埃达克质花岗岩类似。上述特征表明打拉花岗岩是在较高压力条件下,以角闪岩为主的深部岩石部分熔融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016 / 10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 [1] 藏南确当地区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高利娥
    曾令森
    胡古月
    [J]. 地质通报, 2010, 29(Z1) (Z1) : 214 - 226
  • [2] 藏南也拉香波早渐新世富钠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高利娥
    曾令森
    刘静
    谢克家
    [J]. 岩石学报, 2009, 25 (09) : 2289 - 2302
  • [3]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J]. 科学通报, 2009, 54 (03) : 373 - 381
  • [4] Early Oligocene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ZENG LingSen1,LIU Jing2,GAO LiE1,XIE KeJia2 & WEN Li2 1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01)
  • [5] 喜马拉雅造山带变泥质岩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曾令森
    梁凤华
    许志琴
    戚学祥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517 - 1527
  • [6] 特提斯喜马拉雅打拉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戚学祥
    曾令森
    孟祥金
    许志琴
    李天福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501 - 1508
  • [7] 西藏冈底斯南带辉长岩及其所反映的壳幔作用信息
    董国臣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宋云涛
    王磊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 203 - 210
  • [8] 青藏高原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赵志丹
    莫宣学
    董国臣
    周肃
    朱弟成
    廖忠礼
    孙晨光
    [J]. 现代地质, 2007, (02) : 265 - 274
  • [9] 藏南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李皓扬
    钟孙霖
    王彦斌
    朱弟成
    杨进辉
    宋彪
    刘敦一
    吴福元
    [J]. 岩石学报, 2007, (02) : 493 - 500
  • [10]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J]. 地质科学 , 2007, (01) : 16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