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也拉香波早渐新世富钠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被引:51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刘静
谢克家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
西藏; 北喜马拉雅穹隆; 也拉香波穹窿;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最东端,主要由石榴角闪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也拉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3±1.1Ma,明显老于位于该穹隆以西类似的淡色花岗岩(年龄普遍<25Ma)。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1)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为过铝质富钠花岗岩;(2)与片麻岩相似,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Sr,Rb和Ba),但亏损Ti,Y,Yb,Sc和Cr;(3)和片麻岩或角闪岩相比,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同时亏损LREE和HREE,但与HREE相比,LREE相对富集;(4)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上,淡色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与角闪岩的相当,在0.711949~0.719344之间;但远小于片麻岩。而Nd同位素组成在片麻岩和角闪岩之间,在-8.9~-15.0之间。以石榴角闪岩和片麻岩为瑞元,简单混合计算表明:由石榴角闪岩为主和片麻岩为辅组成的混合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各自产生的熔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混合,可形成类似于也拉香波淡色花岗岩成分的岩浆,其中角闪岩的部分熔融起主要作用。使用Zr在岩浆中的饱和浓度温度计得出岩浆的平均温度为673℃,在此温度下,变泥质片麻岩在高压(~10kbar)条件下的水致部分熔融和角闪岩部分熔融都可形成也拉过铝质富钠淡色花岗岩,但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在地壳增厚条件下,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导致喜玛拉雅造山带从缩短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的主要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289 / 230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J]. 科学通报, 2009, 54 (03) : 373 - 381
  • [2] Early Oligocene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J]. ZENG LingSen1,LIU Jing2,GAO LiE1,XIE KeJia2 & WEN Li2 1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01)
  • [3] 喜马拉雅造山带变泥质岩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曾令森
    梁凤华
    许志琴
    戚学祥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517 - 1527
  • [4] 特提斯喜马拉雅打拉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戚学祥
    曾令森
    孟祥金
    许志琴
    李天福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501 - 1508
  • [5]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郭素淑
    李曙光
    [J]. 地学前缘, 2007, (06) : 290 - 298
  • [6]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J]. 地质科学 , 2007, (01) : 16 - 30
  • [7] Dehydration melting of solid amphibolite at 2.0 GPa: Effects of time and temperature[J]. ZHOU Wenge1, XIE Hongsen1, LIU Yonggang1, ZHENG Xiaogang1, ZHAO Zhidan2 & ZHOU Hui3 1. Laboratory of Material in the Earth’s Interior,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2. Department of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3.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8
  • [8]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张宏飞
    Nigel Harris
    Randall Parrish
    张利
    赵志丹
    李德威
    [J]. 地球科学, 2005, (03) : 275 - 288
  • [9] 2.0GPa块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周文戈
    谢鸿森
    刘永刚
    郑小刚
    赵志丹
    周辉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4) : 320 - 332
  • [10]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许志琴
    杨经绥
    梁凤华
    戚学祥
    刘福来
    曾令森
    刘敦一
    李海兵
    吴才来
    史仁灯
    陈松永
    [J]. 岩石学报, 2005, (01) : 3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