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三论

被引:17
作者
李长吉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关键词
主客体; 教与学;
D O I
10.16194/j.cnki.31-1059/g4.2000.04.002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正> 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回溯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对师生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从赫尔巴特到杜威,从凯洛夫到罗杰斯莫不如此。对这一“钟摆现象”的不同取向,造成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正是这一问题所具有的深远意蕴,我国学者从70年代末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50年代末曾就教师的主导作用展开过一次争论,但未提升到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1.随着对凯洛夫教育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论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 [J].
陈佑清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05) :10-14
[2]   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 [J].
金生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 :40-42
[3]   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 [J].
陈信泰 ;
孙振东 .
齐鲁学刊, 1992, (03) :65-70
[4]   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几点异议 [J].
张连捷 ;
张启航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 (02) :32-37+40
[5]  
教学论稿[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荣三著, 1985
[6]  
巴甫洛夫选集[M]. - 科学出版社 , (苏)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著,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