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茅草坪脉状铜矿床脉体构造与成矿时代研究

被引:7
作者
程杨 [1 ,2 ]
宋玉财 [1 ]
薛传东 [3 ]
黄世强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昆明理工大学
关键词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脉状铜矿床; 茅草坪; 兰坪盆地; 崇山剪切带;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5.03.012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南三江造山带兰坪盆地西缘发育一条重要的脉状铜矿带,通常认为其成矿与盆地演化有关,而忽略了同处于盆地西缘的崇山剪切带和成矿的关系。茅草坪是近来在该带南段新发现的一例脉状铜矿床,本文通过详细野外工作厘定矿床地质特征,重点开展露头及镜下尺度的含矿脉体构造观察,在此基础上,分选成矿期热液白云母开展40 Ar/39 Ar定年,进而探讨成矿与剪切变形的关系。研究表明,矿床热液矿物以3种形式出现:热液蚀变晕、平行剪切面理的热液脉(A1脉)、横切剪切面理的热液脉(A2脉)。以上不同脉体中的矿物不仅有连续生长的特点,而且存在一定的交切关系,反映它们大致同期形成,但矿物沉淀顺序由早到晚变化。蚀变晕形成于早期,主要由电气石和石英组成,矿物呈强定向排列,长轴平行于剪切面理,为将挤压剪切应变下形成;A1脉形成略晚于蚀变晕,主要由电气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黄铜矿等组成,矿物弱定向排列,长轴近平行于剪切面理,为弱挤压剪切应变下形成;A2脉形成最晚,脉内矿物与A1脉相似,矿物无定向性、张性充填,反映形成时剪切变形已停止,可能为变形后应力松弛阶段形成的张性脉。因此,茅草坪矿床矿化形成在剪切作用由强变弱、直至停止的过程中,为剪切作用末期的产物。A1脉体中的白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20.34±0.19 Ma,可以代表矿床形成年龄,表明茅草坪地区的剪切作用结束于20Ma。综上表明,茅草坪矿床形成在崇山剪切带区域剪切走滑期间(末期),矿化受与剪切变形末期相关构造控制,是一个与崇山剪切带演化有关的脉状Cu矿床。因此,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矿带矿床成因应充分考虑与崇山剪切带演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83 / 59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滇西北云龙茅草坪脉状Cu-Pb-Zn(-A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成祥.昆明理工大学.2014, 02
[2]  
滇西兰坪盆地中北部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地质条件.[D].赵海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02
[3]   滇西崇山剪切带南段左行走滑作用的构造特征及时代约束 [J].
唐渊 ;
尹福光 ;
王立全 ;
王冬兵 ;
廖世勇 ;
孙志明 ;
孙洁 .
岩石学报, 2013, 29 (04) :1311-1324
[4]   新疆铁木尔特铅锌铜矿床锆石U-Pb和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J].
郑义 ;
张莉 ;
郭正林 .
岩石学报, 2013, 29 (01) :191-204
[5]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缘碧罗雪山-崇山剪切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J].
张波 ;
张进江 ;
钟大赉 ;
王晓先 ;
曲军峰 ;
郭磊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07) :945-959
[6]  
Structural fe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the northernmost segment of the Tertiary Biluoxueshan-Chongshan shear zone;east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 07
[7]   甘新北山金窝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成因 [J].
陈柏林 .
矿床地质, 2010, 29 (06) :972-982
[8]   内蒙古赤峰市鸭鸡山钼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J].
李碧乐 ;
张娟 ;
张晗 ;
许庆林 ;
于泽新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 (01) :61-72
[9]   兰坪盆地连城脉状铜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王光辉 ;
宋玉财 ;
侯增谦 ;
王晓虎 ;
杨竹森 ;
杨天南 ;
刘燕学 ;
江迎飞 ;
潘小菲 ;
张洪瑞 ;
刘英超 ;
李政 ;
薛传东 .
矿床地质, 2009, 28 (04) :413-424
[10]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J].
侯增谦 ;
宋玉财 ;
李政 ;
王召林 ;
杨志明 ;
杨竹森 ;
刘英超 ;
田世洪 ;
何龙清 ;
陈开旭 ;
王富春 ;
赵呈祥 ;
薛万文 ;
鲁海峰 .
矿床地质, 2008, (02) :1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