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被引:10
作者
刘长利 [1 ]
朱筱敏 [1 ]
王兴明 [2 ]
任红民 [3 ]
李树静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2]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层序; 体系域; 三角洲; 浊流; 苏北盆地; 海安凹陷; 泰州组;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0.03.009
中图分类号
P588.2 [沉积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形成于晚白垩世,其底界面是由仪征事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其顶界面是由海安事件形成的局部不整合面。苏北盆地泰州组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水退,以该水退为界把泰州组分为层序1和层序2两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海安凹陷3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层序1和层序2都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1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高位体系域是在湖平面下降缓慢的沉积环境下以陆源碎屑物质供给量不断减少的三角洲沉积为主,并发育大量的浊流沉积。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湖侵体系域以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为主,而高位体系域以滨浅湖—滩坝沉积环境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2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苏北盆地东部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沉积相 [J].
陆英 ;
孙自明 .
古地理学报, 2008, (03) :261-270
[2]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 [J].
任红民 ;
陈丽琼 ;
王文军 ;
陈平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1) :52-57
[3]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海侵湖泊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J].
傅强 ;
李益 ;
张国栋 ;
刘玉瑞 .
沉积学报, 2007, (03) :380-385
[4]   苏北盆地第三系烃源岩排烃范围及油气运移边界 [J].
陈安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5) :630-636
[5]   苏北盆地3种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砂体储集性能对比 [J].
钟思瑛 ;
邵先杰 ;
廖光明 ;
陈志香 ;
王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26-30
[6]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J].
柏涛 ;
徐志伟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1) :73-78
[7]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J].
钱基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21-25+124
[8]   江苏及邻区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沉积特征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J].
姜月华 ;
业治铮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9, (01) :1-13
[9]  
层序地层学[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朱筱敏编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