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31
作者
张远东
刘彦春
刘世荣
张笑鹤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物量; 森林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林分蓄积量; 年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恢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均进入生长加速期,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明显高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0.05),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0.05)。与人工云杉林相比,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高于云杉林,而20年以后,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30年之前,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30年之后,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J].
刘彦春 ;
张远东 ;
刘世荣 ;
张笑鹤 .
生态学报, 2010, 30 (21) :5810-5820
[2]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 [J].
刘彦春 ;
张远东 ;
刘世荣 .
生态学报, 2010, 30 (03) :594-601
[3]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J].
鲜骏仁 ;
张远彬 ;
王开运 ;
胡庭兴 ;
杨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2) :283-290
[4]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赵常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9) :1706-1710
[5]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J].
张远东 ;
赵常明 ;
刘世荣 .
林业科学, 2005, (04) :189-193
[6]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林波 ;
刘庆 ;
吴彦 ;
庞学勇 ;
何海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3, (04) :346-351
[7]   青藏东缘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 [J].
赵常明 ;
陈庆恒 ;
乔永康 ;
潘开文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S1) :20-29
[8]   川西米亚罗地区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早期植被演替过程的研究 [J].
史立新 ;
王金夕 ;
宿以明 ;
侯广维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 (04) :64-71
[9]  
Carbon storage by ecological service forests in Zhejiang Province, subtropical China[J] . Jun Zhang,Ying Ge,Jie Chang,Bo Jiang,Hong Jiang,Changhui Peng,Jinru Zhu,Weigao Yuan,Lianzhong Qi,Shuquan Yu.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7 (1)
[10]  
The use of tree rings in tropical forest management: Projecting timber yields of four Bolivian tree species[J] . Roel J.W. Brienen,Pieter A. Zuidema.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