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22
作者
刘彦春
张远东
刘世荣
张笑鹤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海拔梯度; 亚高山; 次生林; 自然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m;B:3150—3300m;C:3300—3450m;D:3450—3550m)40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t·hm-·2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kg、4.96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kg、1.19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kg、1.28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kg、1.84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5810 / 58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J].
鲜骏仁 ;
张远彬 ;
王开运 ;
胡庭兴 ;
杨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2) :283-290
[2]   贺兰山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J].
朱源 ;
康慕谊 ;
江源 ;
刘全儒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3) :574-581
[3]   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J].
张荟荟 ;
潘存德 ;
巴扎尔别克阿斯勒汗 ;
寇福堂 ;
谭卫平 .
新疆农业科学, 2008, (02) :225-230
[4]   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 [J].
程堂仁 ;
冯菁 ;
马钦彦 ;
王玉涛 ;
康峰峰 ;
冯仲科 ;
张彦林 ;
邓向瑞 .
生态学报, 2008, (01) :33-44
[5]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释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J].
吴雅琼 ;
刘国华 ;
傅伯杰 ;
郭玉华 ;
胡婵娟 .
生态学报, 2007, (11) :4678-4685
[6]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J].
马姜明 ;
刘世荣 ;
史作民 ;
张远东 ;
康冰 ;
陈宝玉 .
林业科学, 2007, (05) :17-23
[7]   西双版纳橡胶林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J].
贾开心 ;
郑征 ;
张一平 .
生态学杂志, 2006, (09) :1028-1032
[8]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J].
刘兴良 ;
刘世荣 ;
宿以明 ;
蔡小虎 ;
马钦彦 .
林业科学, 2006, (02) :1-7
[9]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J].
刘兴良 ;
马钦彦 ;
杨冬生 ;
史作民 ;
宿以明 ;
周世强 ;
刘世荣 ;
杨玉坡 .
生态学报, 2006, (02) :542-551
[10]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研究进展 [J].
张璐 ;
苏志尧 ;
陈北光 .
山地学报, 2005, (06) :6736-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