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分析

被引:53
作者
张上守
卓传营
姜照伟
李义珍
郭聪华
机构
[1] 福建省尤溪县农业局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福建 尤溪
[4] 福建 尤溪
[5] 福建 福州
[6] 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再生稻; 超高产; 产量形成; 栽培技术;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2003.01.001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8~2002年在尤溪县建立再生稻超高产示范片,5 a'累计面积1 097.73 hm2,头季平均产量10 664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6 537 kg·hm-2,合计年产量17 201 kg·hm-2,有一丘田再生季单产突破世界记录。头季超高产是依靠稳定穗数、主攻大穗,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季以多穗取胜,在头季收割至再生季齐穗期,再生分蘖积累的干物质有35%~40%来自稻桩转运,有60%~65%来自本身光合生产。超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是:规划适宜种植区,选用“双高”良种,调整生育期,畦式栽培,合理施肥,高留稻桩。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杨惠杰
    李义珍
    杨仁崔
    姜照伟
    郑景生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4) : 26 - 31
  • [2]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熊洪
    冉茂林
    徐富贤
    洪松
    [J]. 作物学报, 2000, (03) : 297 - 304
  • [3]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杨惠杰
    李义珍
    黄育民
    郑景生
    姜照伟
    林文
    [J].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01) : 1 - 5
  • [4] 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稻桩的形态生理学效应
    蔡亚港
    黄育民
    李义珍
    [J]. 福建农业学报, 1998, (04) : 8 - 12
  • [5] 再生稻需氮特性和分次施氮的研究
    袁继超
    孙晓辉
    田彦华
    马均
    [J]. 作物学报, 1996, (03) : 345 - 352
  • [6] 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与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关系
    刘保国
    王光明
    张修清
    万兆良
    黄友钦
    任昌福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 (05) : 382 - 385
  • [7] 头季稻后期营养器官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再生稻的影响
    任天举
    [J]. 西南农业学报, 1993, (02) : 32 - 37
  • [8]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
    李义珍
    黄育民
    陈子聪
    蔡亚港
    黄海明
    [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1, (01) : 1 - 12
  • [9] 中国再生稻栽培[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施能浦,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