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

被引:40
作者
孙文义 [1 ]
郭胜利 [1 ,2 ]
宋小燕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地形;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评估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3种地形部位(峁顶、峁坡、沟底)和8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与人工草地、天然与人工灌木林、天然与人工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 cm)314个土壤样品用于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极显著(P<0.000 1)影响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分布,并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1 1)。地形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表现为沟底>峁坡>峁顶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沟底(8.0 g/kg)、峁坡(7.1 g/kg)分别是峁顶(4.2 g/kg)的1.9、1.7倍。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表现为天然乔木>天然灌木>人工乔木>天然草地>人工灌木>人工草地>农田>果园的分布变化规律。地形和土地利用交互作用下,农田、果园、天然草地在坡面水土流失条件下显示出土壤有机碳在沟底逐渐富集的特征,沟底有机碳含量农田(6.9 g/kg)、果园(8.8 g/kg)、天然草地(9.3 g/kg)分别是峁顶的1.9、2.0、1.9倍。林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却表现为峁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远远高于沟底,天然乔木林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天然乔木峁坡土壤有机碳含量(24.6 g/kg)是沟底(16.4 g/kg)的1.5倍。
引用
收藏
页码:443 / 4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J].
魏孝荣 ;
邵明安 ;
高建伦 .
环境科学, 2008, (10) :2879-2884
[2]   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申艳 .
土壤学报, 2007, (03) :467-474
[3]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J].
马玉红 ;
郭胜利 ;
杨雨林 ;
王小利 ;
杨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97-105
[4]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J].
张希彪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6, (02) :373-382
[5]   半干旱区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的关系 [J].
郭胜利 ;
刘文兆 ;
史竹叶 ;
侯喜禄 ;
李凤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4) :40-43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 [J].
王洪杰 ;
李宪文 ;
史学正 ;
于东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44-46+50
[7]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J].
徐勇 ;
Roy C.Sidle .
地理学报, 2001, (06) :657-666
[8]   陕北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中的空间配置及其主要建造技术 [J].
杨光 ;
薛智德 ;
梁一民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0, (02) :136-139
[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J].
傅伯杰 ;
陈利顶 ;
马克明 .
地理学报, 1999, (03) :51-56
[10]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 [J].
李忠佩 ;
王效举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