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25
作者
莫雪 [1 ,2 ]
蒲俊兵 [2 ]
袁道先 [1 ,2 ]
章程 [2 ]
何师意 [2 ]
于奭 [2 ]
刘文 [1 ,2 ]
张陶 [1 ,2 ]
周建超 [1 ,2 ]
杨会 [2 ]
唐伟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关键词
岩溶地表溪流; 溶解无机碳; 昼夜变化; 生物作用; 物理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134 [岩溶水];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每15分钟测定pH、溶解氧(DO)、水温(T)、电导率(SpC)等参数,人工每2小时采集水样用于测定常规离子和δ13CDIC等指标。结果表明溪流水体T,pH,DO,SpC,DIC(以HCO3-表示),Ca2+,δ13CDIC,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以及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SpC,DIC,Ca2+和pCO2等指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T,pH,DO,δ13CDIC和S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SIc变化范围为0.70~0.89,表明溪流中可能发生了碳酸盐的沉积。通过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水温(昼夜变化幅度为5.8℃)对水体pCO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27.48%54.88%。反映水体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水体DO指标和水体δ13CDIC均在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而δ13CDIC和水体DI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71),这也证明溪流水体DIC的变化过程受到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白天水生植物以光合作用为主,消耗DIC,释放O2,水体δ13CDIC上升;晚上以呼吸作用为主,消耗O2,释放CO2,增加DIC,水体δ13CDIC下降,其对水体pCO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45.12%72.52%。通过研究表明溪流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和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这为进一步了解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溶解无机碳转化过程及岩溶碳汇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73 / 8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Bicarbonate Daily Variations in a Karst River:the Carbon Sink Effect of Subaquatic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J]. ZHANG Cheng,WANG Jinliang,PU Junbing,YAN Jun.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2(04)
[2]   桂江河流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4C和13C示踪 [J].
陶贞 ;
高全洲 ;
黄夏坤 ;
刘克新 ;
丁杏芳 ;
付东坡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3) :465-472
[3]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J].
刘再华 .
科学通报 , 2012, (Z1) :95-102
[4]   岩溶作用时间尺度与碳汇稳定性 [J].
章程 .
中国岩溶, 2011, (04) :368-371
[5]  
Effect of microbes on karstification in karst ecosystems[J]. LIAN Bin~1*,YUAN DaoXian~2 & LIU ZaiHua~1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02,China;2 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Karst Dynamic Laboratory,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Guilin 541004,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35)
[6]   流域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能力 [J].
陶贞 ;
高全洲 ;
刘昆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408-416
[7]   中国河流流域化学风化和全球碳循环 [J].
吴卫华 ;
郑洪波 ;
杨杰东 ;
罗超 ;
周斌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397-407
[8]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J].
曹建华 ;
周莉 ;
杨慧 ;
卢茜 ;
康志强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431-437
[9]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汇 [J].
刘再华 ;
Wolfgang Dreybrodt ;
王海静 .
科学通报, 2007, (20) :2418-2422
[10]   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例 [J].
吕保樱 ;
刘再华 ;
廖长君 ;
孙海龙 .
中国岩溶, 2006, (04) :33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