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被引:89
作者
吕祖宜
林耿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混杂性; 乡村性; 后乡村; 重构;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873 / 188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4 条
[1]   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视角下的黄土高原乡村转型发展——以长武县洪家镇为例 [J].
王子侨 ;
石翠萍 ;
蒋维 ;
杨新军 .
地理研究, 2016, 35 (08) :1510-1524
[2]   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网络演进的蒋巷村案例 [J].
胡宪洋 ;
保继刚 .
地理研究, 2016, 35 (08) :1561-1575
[3]   哈尼梯田遗产地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的关系 [J].
华红莲 ;
周尚意 ;
角媛梅 ;
王梅 ;
胡志昕 .
热带地理, 2016, 36 (04) :532-538+571
[4]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中国乡村重构”专刊设立的简要背景(英文) [J].
龙花楼 ;
刘彦随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5, 25 (10) :1279-1280
[5]   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 [J].
陈培培 ;
张敏 .
地理研究, 2015, 34 (08) :1435-1446
[6]   全球信息网络与乡村性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广州里仁洞“淘宝村”为例 [J].
吴昕晖 ;
袁振杰 ;
朱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 (02) :115-123
[7]   多重逻辑下民族旅游村寨的空间生产——以岜沙社区为例 [J].
孙九霞 ;
苏静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5 (06) :96-102
[8]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 [J].
郭文 ;
黄震方 .
人文地理, 2013, 28 (02) :117-124
[9]   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 [J].
李培林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4, (01) :1-10
[10]   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实证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为例 [J].
角媛梅 ;
肖笃宁 ;
程国栋 .
山地学报, 2002, (03) :26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