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73
作者
孟宪红 [1 ]
陈昊 [1 ]
李照国 [1 ]
赵林 [1 ]
周秉荣 [2 ]
吕世华 [3 ]
邓明珊 [1 ,4 ]
刘雨萌 [1 ,4 ]
李光伟 [1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2]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气候变化; 环境; 水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并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变化无疑会对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产生深刻影响。本文综述了三江源区近50~60年气候、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的事实,主要认知如下:(1)三江源区总体呈现升温趋势,升温速率约为0.33℃·(10a)-1,是青藏高原同期的1.2倍。(2)三江源区降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趋势约为6.653 mm·(10a)-1,为青藏高原同期降水增加率的71%。(3)三江源区年最低和最高气温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冷季增幅大于暖季。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4)三江源区南部积雪日数最多且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河源区整体上呈现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和积雪日数减少趋势。(5)在升温影响下,冻土严重退化,并引起沼泽湿地的发育,在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引起的融水增加的双重影响下,三江源区湖泊沼泽持续扩张。(6)尽管三江源区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径流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长江源区径流显著增加,而黄河源区则为减少趋势,直门达和香达水文站径流变化倾向率分别为6.69×10~8m3·(10a)-1和1.1×10~8m3·(10a)-1。最后,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水循环变化及其对环境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呼吁加强大气水文过程的耦合研究,量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陆气耦合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加强其影响区域气候环境和水循环的认识,为三江源区适应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133 / 11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1 条
[1]   近50年三江源地区云水资源分布及降水效率研究 [J].
强安丰 ;
汪妮 ;
魏加华 ;
魏霞 ;
牛升达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0, (03) :574-593
[2]   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 [J].
刘晓娇 ;
陈仁升 ;
刘俊峰 ;
王希强 ;
张宝贵 ;
刘国华 .
高原气象 , 2020, (02) :226-233
[3]   基于Budyko假设的三江源径流变化特性及量化分离 [J].
商放泽 ;
王可昳 ;
黄跃飞 ;
魏加华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 (02) :305-316
[4]   黄河源区气候水文和植被覆盖变化及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J].
郑子彦 ;
吕美霞 ;
马柱国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 (01) :61-72
[5]   52年来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J].
杨佳星 ;
樊雨鑫 .
青海环境, 2019, 29 (04) :169-175
[6]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J].
车涛 ;
郝晓华 ;
戴礼云 ;
李弘毅 ;
黄晓东 ;
肖林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 (11) :1247-1253
[7]   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徐丽娇 ;
胡泽勇 ;
赵亚楠 ;
洪潇宇 .
高原气象 , 2019, (05) :911-919
[8]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 [J].
刘晓琼 ;
吴泽洲 ;
刘彦随 ;
赵新正 ;
芮旸 ;
张健 .
地理学报, 2019, 74 (09) :1803-1820
[9]   三江源区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分析 [J].
朱文会 ;
毛飞 ;
徐影 ;
郑军 ;
宋立雪 .
高原气象 , 2019, (04) :693-704
[10]   黄河源区多、少雪年土壤冻融特征分析 [J].
姚闯 ;
吕世华 ;
王婷 ;
王俊锋 ;
马翠丽 .
高原气象, 2019, 38 (03) :47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