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技术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王军方 [1 ]
丁焰 [1 ]
尹航 [1 ]
葛蕴珊 [2 ]
王小臣 [3 ]
谭建伟 [2 ]
何超 [4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4]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D O I
10.13198/j.res.2011.07.3.wangjf.002
中图分类号
TK421.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ELPI(电子低压冲击器)对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以及安装DOC(氧化催化转化器)前后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安装DOC与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均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大负荷,颗粒物数浓度峰值处的粒径也随之增大.经过DOC催化转化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大部分仍呈单峰正态分布,且DOC对核模态粒子的氧化转化效率较高.经过DOC后,在低转速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浓度均有所降低;中、高转速下,DOC对粒径大于120 nm的颗粒物数浓度无明显降低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11 / 71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柴油品质对船用柴油机颗粒与烟度排放的影响 [J].
吕林 ;
许建华 ;
徐万毅 .
内燃机工程, 2010, (04) :44-48
[2]   生物柴油发动机PM排放的理化特性研究 [J].
丁焰 ;
葛蕴珊 ;
王军方 ;
何超 ;
谭建伟 ;
韩秀坤 .
内燃机工程, 2010, (03) :39-43
[3]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潘芝桂 ;
邵毅明 ;
吴岳伟 .
内燃机, 2010, (03) :1-4+10
[4]   柴油机机外净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J].
王宁 ;
杨海真 ;
王峰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 (01) :73-77+84
[5]  
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细颗粒物及其中多环芳烃的影响[J]. 谭吉华,石晓燕,张洁,贺克斌,马永亮,葛蕴珊,谭建伟.环境科学. 2009(10)
[6]   柴油机颗粒排放机理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J].
于恩中 ;
刘进军 .
内燃机, 2009, (04) :41-43
[7]   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综述 [J].
贺泓 ;
翁端 ;
资新运 .
环境科学, 2007, (06) :1169-1177
[8]   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多环芳香烃排放试验研究 [J].
葛蕴珊 ;
何超 ;
韩秀坤 ;
吴思进 ;
陆小明 .
内燃机学报, 2007, (02) :125-129
[9]   满足欧Ⅳ/Ⅴ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J].
许建昌 ;
李孟良 ;
李锦 ;
刘石鸣 .
现代车用动力, 2006, (02) :12-16
[10]   柴油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的组分研究 [J].
沈言谨 .
车辆与动力技术, 2005, (04)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