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沙沟Ag-Pb-Zn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

被引:32
作者
李占轲 [1 ,2 ]
李建威 [1 ,2 ]
陈蕾 [1 ,2 ]
张素新 [1 ]
郑曙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熊耳山矿区; 银铅锌矿床; 矿物学; 银的赋存状态; 成矿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2 [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河南洛宁境内的沙沟热液脉型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含4个阶段,分别为石英-菱铁矿阶段(Ⅰ)、石英-闪锌矿阶段(Ⅱ)、石英-银矿物-方铅矿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显微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MP)结果显示,沙沟矿床中的银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但以可见银为主.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1μm)的形式被包裹在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中,而可见银通常以各种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交代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石英的显微裂隙内.结合本文研究和前人对沙沟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银和铅、锌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硫氢络合物成为银、铅、锌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继续降低,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含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和辉铜银矿等),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3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河南熊耳山沙沟银铅锌矿床中硫化物和银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J].
郑榕芬 ;
毛景文 ;
高建京 .
矿床地质, 2006, (06) :715-726
[2]   豫西熊耳山地区沙沟银铅锌矿床成矿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毛景文 ;
郑榕芬 ;
叶会寿 ;
高建京 ;
陈文 .
矿床地质, 2006, (04) :359-368
[3]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SHRIMP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J].
李永峰 ;
毛景文 ;
刘敦一 ;
王彦斌 ;
王志良 ;
王义天 ;
李晓峰 ;
张作衡 ;
郭保健 .
地质论评, 2006, (01) :122-131
[4]   熊耳山Au-Ag-Pb-Mo矿集区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J].
郭保健 ;
李永峰 ;
王志光 ;
叶会寿 .
地质与勘探, 2005, (05) :43-47
[5]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J].
毛景文 ;
谢桂青 ;
张作衡 ;
李晓峰 ;
王义天 ;
张长青 ;
李永峰 .
岩石学报, 2005, (01) :171-190
[6]   熊耳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盖层发育初始时间的制约 [J].
赵太平 ;
翟明国 ;
夏斌 ;
李惠民 ;
张毅星 ;
万渝生 .
科学通报, 2004, (22) :2342-2349
[7]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J].
尚林波 ;
樊文苓 ;
胡瑞忠 ;
邓海琳 .
矿物学报, 2004, (01) :81-86
[8]   CMF模式的排他性依据和造山型银矿实例:东秦岭铁炉坪银矿同位素地球化学 [J].
陈衍景 ;
隋颖慧 ;
Franco PIRAJNO .
岩石学报, 2003, (03) :551-568
[9]   热液中银、铅、锌共生分异的实验研究 [J].
尚林波 ;
樊文苓 ;
邓海琳 .
矿物学报, 2003, (01) :31-36
[10]   豫西马超营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及其与金等成矿的关系 [J].
燕建设 ;
王铭生 ;
杨建朝 ;
徐育新 .
中国区域地质, 2000, (02) :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