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15
作者
周斌
郑洪波
杨文光
李丽
王慧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有机分子标记物; 物源; 海平面; 古气候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 [海洋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文章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北部MD05-2905钻孔(20°08.17′N,117°21.61′E)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的正构烷烃、甾醇和烯酮等有机分子标志物对南海北坡25ka以来沉积物物源、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探讨。长链正构烷烃总含量和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表明25.0~14.5kaB.P.时段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陆源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输入均较高,14.5~8.5kaB.P.时段迅速降低,全新世8.5kaB.P.之后稳定在较低水平。末次冰期海平面低,陆架出露面积大,陆源物质搬运至沉积地点的距离短,强盛的冬季风及其驱动的洋流有利于大量的陆源物质搬运至该沉积地点;14.5kaB.P.,对应于MWPIa时期,陆源物质输入迅速减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迅速降低,印证了此时海平面的快速上升。C31/C17物源参数表明陆源物质输入和海洋内生源输入在25.0~14.5kaB.P.时段和14.5~8.5kaB.P.时段分别占据了主要地位,这表明海平面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影响可能更大;全新世8.5ka之后,陆源、海洋内生源输入交替占据主要地位,这可能与东亚季风增强有关。从有机分子标志物研究来看,海平面的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及总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均有重要控制作用,但海洋初级生产力中某些藻类如硅藻可能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因素。C28甾醇含量指示硅藻在MWPIa和MWPIb时期大量增多,这可能是14.5~8.5kaB.P.海洋内生源输入相对较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对11.0~8.5kaB.P.时段的碳酸钙低值事件可能有一定贡献,但其对海陆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07 / 4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早期夏季风极强事件 [J].
杨文光 ;
郑洪波 ;
谢昕 ;
周斌 ;
成鑫荣 .
第四纪研究, 2008, (03) :425-430
[2]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 [J].
郑洪波 ;
杨文光 ;
贺娟 ;
梅西 ;
陈国成 ;
谢昕 ;
黄恩清 ;
苏翔 ;
乔培军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68-78
[3]   南海东北部MD05-2905站36ka BP以来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与东亚季风的演化 [J].
杨文光 ;
郑洪波 ;
王可 ;
谢昕 ;
陈国成 ;
梅西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10) :1012-1018
[4]   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时上部海水结构的变化 [J].
黄宝琦 ;
杨文瑜 .
第四纪研究, 2006, (03) :436-441
[5]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J].
黄宝琦 ;
成鑫荣 ;
翦知湣 ;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110-115
[6]   孟加拉湾深海氧同位素2、3期上升流活动——北印度洋冬季风的实证 [J].
丁旋 ;
方念乔 ;
陈萍 ;
宋成兵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53-59
[7]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赵泉鸿 ;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9, (06) :481-501
[8]  
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杨群主编, 2003
[9]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 1999
[10]  
A millennial-scale U 37 K′ sea-surface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8°N) over the last 150 kyr: Monsoon and sea-level influence[J] . Meixun Zhao,Chi-Yue Huang,Chia-Chun Wang,Ganjian Wei.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