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斑岩铜矿铜同位素研究

被引:27
作者
李振清 [1 ,2 ]
杨志明 [3 ]
朱祥坤 [3 ]
侯增谦 [3 ]
李世珍 [3 ]
李志红 [3 ]
王跃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铜同位素; 斑岩铜矿; 驱龙;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本文通过Cu的同位素组成示踪斑岩型铜矿床Cu的来源,探讨岩浆-热液过程中Cu同位素的分馏。选择驱龙矿区从早到晚的三期热液脉以及早期钾硅酸盐化蚀变同期的样品,挑选新鲜的黄铜矿,测定其Cu同位素组成。早期A脉: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石英-硬石膏脉及黑云母脉,δ65Cu的范围为-0.44‰~-0.09‰,集中在-0.44‰~-0.31‰,平均值-0.29‰;B脉,为石英+硬石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脉和绿帘石-石英脉,δ65Cu的范围为-0.42‰~+0.14‰,集中在-0.25‰~-0.18‰,平均值-0.18‰;晚期D脉,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及黄铁矿脉,δ65Cu的范围为-0.27‰~+0.47‰,集中在-0.27‰~-0.05‰,平均值-0.02‰;早期钾硅酸盐蚀变带,δ65Cu的范围为-0.47‰~-0.1‰,平均值-0.29‰。矿区铜同位素组成基本同岩浆岩一致(Zhuetal.,2000,2002;Mar啨chaletal.,1999,2002),表明Cu主要来自斑岩岩浆。不同期次热液的Cu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分馏,早期相对富集63Cu,晚期相对亏损63Cu,A脉与B脉的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有关,D脉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可能是大气降水大量混入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985 / 19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31]   西藏斑岩铜矿对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J].
芮宗瑶 ;
李光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地学前缘, 2004, (01) :145-152
[32]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发现、特征及意义[J]. 郑有业,薛迎喜,程力军,樊子珲,高顺宝.地球科学. 2004(01)
[33]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矿Re-Os年龄及成矿学意义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高永丰 ;
黄卫 ;
曲晓明 ;
屈文俊 .
地质论评, 2003, (06) :660-666
[34]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曲晓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刘玉琳 .
矿床地质, 2003, (03) :217-225
[35]  
Cu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ulfide mineralization ofultramafic-hosted hydrothermal field. Sergeev S A,Belyatsky B V,Kapitonov I N,Cherkashev G A. Goldschmidt ConferenceAbstracts . 2006
[36]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王淑贤 ;
高永丰 ;
杜安道 ;
黄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09-618
[37]   过渡族金属元素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J].
蒋少涌 .
地学前缘, 2003, (02) :269-278
[38]   埃达克岩:斑岩铜矿的一种可能的重要含矿母岩——以西藏和智利斑岩铜矿为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曲晓明 ;
孟祥金 .
矿床地质, 2003, (01) :1-12
[39]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黄卫 .
矿床地质, 2001, (04) :355-366
[40]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黄卫 ;
高永丰 .
中国地质, 2001, (10) :27-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