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及其原因

被引:9
作者
卢娜
曲福田
冯淑怡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净吸收; 重心; C-D生产函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深入了解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本文采用重心模型分析了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规律,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影响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各区域碳净吸收的贡献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我国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坐标经度减小较快,纬度波动增加,落实到地理区域上呈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东南区与蒙新区是农田系统碳净吸收比重下降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而西南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农田系统碳净吸收的主要贡献区。②常规投入中土地投入是影响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的首要因素,资本投入(包括化肥、劳动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中种植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使用权与收益权变量系数显著但影响不大。③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碳净吸收的贡献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但影响各区域碳净吸收的主要贡献因素为土地、化肥和种植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能源消费产生的SO2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 [J].
彭远新 ;
林振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1) :52-59
[2]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动及原因分析 [J].
王倩倩 ;
黄贤金 ;
陈志刚 ;
谭丹 ;
揣小伟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5) :833-841
[3]   川中丘陵地区近55年来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J].
罗怀良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2) :251-258
[4]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J].
段学军 ;
王书国 ;
陈雯 .
地理科学, 2008, (02) :139-144
[5]   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
陈志刚 ;
王青 ;
黄贤金 ;
彭补拙 .
地理科学, 2007, (04) :457-462
[6]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J].
赵荣钦 ;
秦明周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1-6+11
[7]   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J].
冯宗宪 ;
黄建山 .
经济地理, 2006, (02) :249-254+269
[8]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J].
殷培红 ;
方修琦 ;
田青 ;
马玉玲 .
地理学报, 2006, (02) :190-198
[9]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J].
程叶青 ;
张平宇 .
地理科学, 2005, (05) :3-10
[10]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J].
鲁春霞 ;
谢高地 ;
肖玉 ;
于格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