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

被引:5
作者
申家恒
田国伟
李玉芬
李慧荣
王晓燕
张淑玲
张艳馥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
[2] 克山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科
关键词
栽培大豆; 半野生大豆; 野生大豆; 比较胚胎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和野生大豆比较胚胎学研究,指出了三种类型大豆具有相同的胚胎学发育特征,这些特征如下: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少数为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单核,属分泌型绒毡层。2.单室子房;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珠亚表皮下多孢原;多数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少数为“T”字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有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短命。3.大孢子发生较小孢子发生稍晚,但发育速度较快,后期雌、雄配子体同步成熟。4.自花授粉;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5.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乳发育中后期胚囊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胚珠合点端具承珠盘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253 / 2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核型分析 [J].
徐香玲 ;
李集临 ;
张绍杰 .
大豆科学, 1990, (04) :292-301
[2]   栽培大豆(Glycinemax)与野生大豆(Glycinesoja)、半野生大豆(Glycinegracilis)杂交的杂种F1代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J].
徐香玲 ;
李集临 ;
陈海燕 .
大豆科学, 1989, (03) :233-244+315
[3]   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的比较 [J].
徐豹 ;
庄炳昌 ;
路琴华 ;
吕景良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9, (07) :517-522
[4]   萌发过程中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电泳分析 [J].
庄炳昌 ;
徐豹 .
大豆科学, 1987, (03) :209-211
[5]   栽培、野生、半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初步分析 [J].
李福山 ;
常汝镇 ;
舒世珍 ;
常碧影 ;
陈志萍 ;
左江湾 .
大豆科学, 1986, (01) :65-72
[6]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种子蛋白的电泳分析:Ti和Sp1各等位基因频率、地理分布与大豆起源地问题 [J].
徐豹 ;
赵述文 ;
邹淑华 ;
郑惠玉 ;
胡志昂 ;
王洪新 .
大豆科学, 1985, (01) :7-13
[7]   栽培、野生、半野生大豆脂肪酸组成的初步分析研究 [J].
庄无忌 ;
韩华琼 ;
谢发明 ;
张乔 ;
李福山 ;
舒世珍 ;
常汝镇 .
大豆科学, 1984, (03) :223-230
[8]   大豆受精作用的研究 [J].
申家恒 .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83, (03) :213-219+301
[9]   大豆自花授粉时花蕾形态特征的观察 [J].
申家恒 ;
严国忠 .
中国油料, 198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