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锋云系的模态研究Ⅰ:主导模态

被引:6
作者
覃丹宇 [1 ,2 ]
黄勇 [3 ]
李博 [1 ,2 ]
方宗义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3]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梅雨锋; 云系; 卫星; EOF;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1 [气团和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1998~2008年梅雨活跃期共16次过程每3 h间隔的静止卫星云顶亮温(也称相当黑体亮度温度,即Black Body Temperature,以下简称TBB)的距平场进行计算,获得了梅雨锋云系的主要模态。经检验,前7个模态为独立模态,方差贡献分别为7.78%、5.83%、5.20%、4.27%、4.19%、3.62%和3.36%。这7个独立模态反映梅雨期间云系主要的异常特征。各模态相似云图中的云系与气候态相比出现位置偏移与形状变化,表明梅雨锋云系随主导环流系统的演变而发生断裂、减弱、消散、重建的过程。从各模态相应的大气环流配置来看,气候态梅雨锋云系对应的大气环流为三阻型梅雨形势。另外7个主导模态的大气环流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阻塞高压型,中高纬地区存在阻塞高压活动,在第2模态正位相,第4模态负位相,第5模态正位相和第6模态正、负位相以及第7模态正位相对应的500 hPa环流形势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另一类为槽脊型,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不明显,等高线为一槽两脊或两槽一脊型分布,与这种环流形势相关的模态有第1模态正、负位相,第2模态负位相,第3模态负位相,第4模态正位相,第5模态负位相和第7模态负位相。
引用
收藏
页码:700 / 71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FY-2C高时间分辨率扫描数据在强对流云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刘健 ;
蒋建莹 .
大气科学, 2013, 37 (04) :873-880
[2]   FY-2双星亮温归一化及其在台风个例中的应用 [J].
覃丹宇 ;
李博 .
气象, 2012, 38 (12) :1449-1455
[3]   梅雨期青藏高原东移对流系统影响江淮流域降水的研究 [J].
傅慎明 ;
孙建华 ;
赵思雄 ;
李万莉 ;
李博 .
气象学报, 2011, 69 (04) :581-600
[4]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J].
赵玉春 ;
王叶红 ;
崔春光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1) :14-27
[5]  
Study on a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Causing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in 2003[J]. 孙建华,赵思雄,徐广阔,孟庆涛.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0(05)
[6]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J].
梁萍 ;
丁一汇 ;
何金海 ;
陈伯民 ;
雷小途 .
大气科学 , 2010, (02) :418-428
[7]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资料质量检验及揭示的上对流层水汽特征 [J].
占瑞芬 ;
李建平 .
大气科学, 2008, (02) :242-260
[8]   梅雨锋的天气尺度研究综述及其天气学定义 [J].
郑永光 ;
陈炯 ;
葛国庆 ;
黄艳芳 ;
张春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57-164
[9]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J].
丁一汇 ;
柳俊杰 ;
孙颖 ;
柳艳菊 ;
何金海 ;
宋亚芳 .
大气科学, 2007, (06) :1082-1101
[10]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内变异模态的研究 [J].
陈烈庭 ;
宗海锋 ;
张庆云 .
大气科学, 2007, (06) :121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