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人格权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8
作者
张善斌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 权利能力; 人格权; 人格权法;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1.06.014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本文从罗马法的人格入手,认为以家庭为载体的人格制度为私法制度,对人格的保护经历了从"对人的本体保护"到"人格保护权利化"的过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宪法虽也规定人格权,但并不意味着对人格权私权性质的否定。宪法关于人格权的规定不是民法人格权的直接渊源,民法应该对人格权予以明确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 [J].
张红 .
环球法律评论, 2010, (01) :22-33
[2]   法律史上人格制度的演化 [J].
胡玉鸿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04) :40-50
[3]   论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的人格与人格权——兼论我国民法典的应然做法 [J].
曹险峰 .
社会科学战线, 2007, (05) :289-292
[4]   再论民法中人格法的公法性——兼论物文主义的技术根源 [J].
徐国栋 .
法学, 2007, (04) :3-15
[5]   人格·权利能力·民事主体辨思——我国民法典的选择 [J].
付翠英 .
法学, 2006, (08) :71-79
[6]   论权利能力的本质 [J].
李永军 .
比较法研究, 2005, (02) :40-50
[7]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J].
马俊驹 ;
张翔 .
法学研究, 2004, (06) :46-57
[8]   寻找丢失的人格——从罗马、德国、拉丁法族国家、前苏联、俄罗斯到中国 [J].
徐国栋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4, (06) :71-79
[9]   论宪法在私法秩序内的意义 [J].
方立新 ;
徐钢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6) :78-87
[10]   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 [J].
薛军 .
法商研究, 2004, (04) :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