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被引:22
作者
陈维涛 [1 ]
周瑶琪 [1 ]
马永生 [2 ]
杨恒书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与岩石圈动力学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3] 四川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
关键词
茅口组; 龙潭组; 东吴运动; 龙门山地区; 地壳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518 / 15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J].
何斌 ;
徐义刚 ;
王雅玫 ;
肖龙 .
地球科学, 2005, (01) :89-96
[2]   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J].
方宝松 .
煤炭技术, 2004, (09) :86-88
[3]   上扬子西部茅口组灰岩顶部古喀斯特地貌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J].
何斌 ;
王雅玫 ;
姜晓玮 .
中国地质, 2004, (01) :46-50
[4]   黔桂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 [J].
焦大庆 ;
马永生 ;
邓军 ;
孟庆芬 ;
易定红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1) :18-27
[5]   云南金平晚二叠纪玄武岩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地球化学证据 [J].
肖龙 ;
徐义刚 ;
梅厚钧 ;
何斌 .
岩石学报, 2003, (01) :38-48
[6]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J].
金玉玕 ;
尚庆华 ;
曹长群 .
地层学杂志, 2000, (02) :99-108
[7]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陈洪德 ;
覃建雄 .
沉积学报, 1999, (04) :39-44
[8]   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新方案 [J].
金玉玕 ;
王向东 ;
尚庆华 ;
王玥 .
地质论评, 1998, (05) :478-488
[9]   论东吴运动构造事件与二叠系分统界线问题附视频 [J].
胡世忠 .
地层学杂志, 1994, (04) :309-315
[10]   扬子西缘东吴伸展运动 [J].
梁定益 ;
聂泽同 ;
宋志敏 .
地球科学, 1994, (04) :4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