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被引:22
作者
王昌勇 [1 ]
郑荣才 [1 ]
高博禹 [2 ]
朱国金 [2 ]
胡晓庆 [2 ]
李云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2] 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开发设计院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珠江组; 深水扇; 水道砂体; 颗粒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628 / 163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50 years of the turbidite paradigm (1950s-1990s): deep-water processes and facies models - a critical perspective [J].
Shanmugam, G .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0, 17 (02) :285-342
[2]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之基础地质 [J].
庞雄 ;
陈长民 ;
彭大钧 ;
周蒂 ;
邵磊 ;
何敏 ;
柳保军 .
中国海上油气, 2008, (04) :215-222
[3]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模式 [J].
彭大钧 ;
庞雄 ;
黄先律 ;
陈长民 ;
柳保军 .
石油学报, 2007, (05) :7-11
[4]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 [J].
柳保军 ;
申俊 ;
庞雄 ;
何敏 ;
连世勇 ;
屈亮 .
石油学报, 2007, (02) :49-56+61
[5]   白云运动:南海北部渐新统—中新统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J].
庞雄 ;
陈长民 ;
邵磊 ;
王成善 ;
朱明 ;
何敏 ;
申俊 ;
连世勇 ;
吴湘杰 .
地质论评, 2007, (02) :145-151
[6]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J].
彭大钧 ;
庞雄 ;
陈长民 ;
朱明 ;
黄先律 ;
舒誉 .
沉积学报, 2006, (01) :10-18
[7]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J].
邵磊 ;
雷永昌 ;
庞雄 ;
施和生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9) :1177-1181
[8]   莺歌海盆地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徐强 ;
何汉漪 ;
吕明 ;
潘懋 ;
姜烨 .
中国海上油气, 2005, (04) :217-224
[9]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J].
彭大钧 ;
庞雄 ;
陈长民 ;
舒誉 ;
叶斌 ;
甘其刚 ;
吴昌荣 ;
黄先律 .
沉积学报, 2005, (01) :1-11
[10]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的发现 [J].
彭大钧 ;
陈长民 ;
庞雄 ;
朱明 ;
杨飞 .
石油学报, 2004, (05)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