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岩浆热液系统和成矿概念模型

被引:179
作者
侯增谦
杨志明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斑岩矿床; 含矿斑岩; 岩浆起源; 动力学机制; 成矿模型; 大陆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779 / 1817
页数:39
相关论文
共 117 条
[1]   富金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 [J].
江迎飞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97-2017
[2]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 [J].
陈建平 ;
唐菊兴 ;
丛源 ;
董庆吉 ;
郝金华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87-1900
[3]   西藏恰功铁矿岩浆演化序列及斑岩出溶流体特征 [J].
谢玉玲 ;
李应栩 ;
David RCOOKE ;
Chris GRYAN ;
Jamie LAIRD ;
白劲松 ;
刘云飞 ;
李光明 ;
张丽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69-1886
[4]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证据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38-1859
[5]   西藏驱龙巨型斑岩Cu-Mo矿床的富S、高氧化性含矿岩浆——来自岩浆成因硬石膏的证据 [J].
肖波 ;
秦克章 ;
李光明 ;
李金祥 ;
夏代祥 ;
陈雷 ;
赵俊兴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60-1868
[6]   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 [J].
黄典豪 ;
侯增谦 ;
杨志明 ;
李振清 ;
许道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68-1984
[7]   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热液蚀变与成矿时限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董光裕 ;
刘建光 ;
左力艳 ;
杨竹森 ;
肖茂章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51-1967
[8]   云南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J].
郭晓东 ;
王治华 ;
陈祥 ;
王欣 ;
王淑贤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01-1914
[9]   斑岩铜矿床在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张洪瑞 ;
侯增谦 ;
宋玉财 ;
李政 ;
杨志明 ;
王召林 ;
王晓虎 ;
王淑贤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18-1837
[10]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铜同位素研究 [J].
李振清 ;
杨志明 ;
朱祥坤 ;
侯增谦 ;
李世珍 ;
李志红 ;
王跃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85-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