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斑岩铜矿铜同位素研究

被引:27
作者
李振清 [1 ,2 ]
杨志明 [3 ]
朱祥坤 [3 ]
侯增谦 [3 ]
李世珍 [3 ]
李志红 [3 ]
王跃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铜同位素; 斑岩铜矿; 驱龙;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本文通过Cu的同位素组成示踪斑岩型铜矿床Cu的来源,探讨岩浆-热液过程中Cu同位素的分馏。选择驱龙矿区从早到晚的三期热液脉以及早期钾硅酸盐化蚀变同期的样品,挑选新鲜的黄铜矿,测定其Cu同位素组成。早期A脉: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石英-硬石膏脉及黑云母脉,δ65Cu的范围为-0.44‰~-0.09‰,集中在-0.44‰~-0.31‰,平均值-0.29‰;B脉,为石英+硬石膏+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脉和绿帘石-石英脉,δ65Cu的范围为-0.42‰~+0.14‰,集中在-0.25‰~-0.18‰,平均值-0.18‰;晚期D脉,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及黄铁矿脉,δ65Cu的范围为-0.27‰~+0.47‰,集中在-0.27‰~-0.05‰,平均值-0.02‰;早期钾硅酸盐蚀变带,δ65Cu的范围为-0.47‰~-0.1‰,平均值-0.29‰。矿区铜同位素组成基本同岩浆岩一致(Zhuetal.,2000,2002;Mar啨chaletal.,1999,2002),表明Cu主要来自斑岩岩浆。不同期次热液的Cu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分馏,早期相对富集63Cu,晚期相对亏损63Cu,A脉与B脉的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有关,D脉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可能是大气降水大量混入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985 / 19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证据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838-1859
[2]   酸及其浓度对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Cu和Zn同位素的影响 [J].
李津 ;
朱祥坤 ;
唐索寒 .
分析化学, 2008, (09) :1196-1200
[3]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J]. 杨志明,侯增谦,宋玉财,李振清,夏代详,潘凤雏.矿床地质. 2008(03)
[4]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J].
侯增谦 ;
潘小菲 ;
杨志明 ;
曲晓明 .
现代地质, 2007, (02) :332-351
[5]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Cu同位素测定中的干扰评估 [J].
蔡俊军 ;
朱祥坤 ;
唐索寒 ;
李世珍 ;
何学贤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3) :392-397
[6]   冈底斯斑岩铜矿与南部青藏高原隆升之关系——来自含矿斑岩中多阶段锆石的证据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莫宣学 ;
董国臣 ;
徐文艺 ;
辛洪波 .
矿床地质, 2006, (04) :388-400
[7]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示踪 [J].
钱鹏 ;
陆建军 ;
刘风香 .
世界地质, 2006, (02) :135-140
[8]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流体的扫描电镜(能谱)约束——以驱龙和厅宫矿床为例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矿床地质, 2006, (02) :147-154
[9]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J].
王亮亮 ;
莫宣学 ;
李冰 ;
董国臣 ;
赵志丹 .
岩石学报, 2006, (04) :1001-1008
[10]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S、Pb同位素组成:对含矿斑岩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J].
孟祥金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地质学报, 2006, (04) :55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