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祛魅

被引:10
作者
林来梵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中国宪法学; 价值判断; 学科; 凯尔森; 宪法学者; 宫泽俊义; 规范性命题; 祛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正>一、方法论的觉醒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学界曾掀起一场有关法解释问题的著名争论。这场争论最初是由一位民法学家来栖三郎教授的观点触发的,然后其他学科的许多法学家卷入了论辩。来栖三郎主要针对的是那种将法规范的客观认识等同于法解释,从而主张只存在一种客观的、唯一正确之解释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概念法学的残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权威主义的解释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 [J].
杨晓青 .
红旗文稿, 2013, (10) :4-10+1
[2]   社科法学的跨界格局与实证前景 [J].
侯猛 .
法学, 2013, (04) :30-35
[3]   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 [J].
童之伟 .
法学, 1997, (05) :16-18
[4]   温柔的抵抗——关于“良性违宪”的几点说明 [J].
郝铁川 .
法学, 1997, (05) :19-19
[6]   “良性违宪”不宜肯定——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 [J].
童之伟 .
法学研究, 1996, (06) :19-22
[7]   论良性违宪 [J].
郝铁川 .
法学研究, 1996, (04) :89-91
[8]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J].
李步云 .
法学研究, 1991, (04) :11-17
[9]  
文人法学.[M].林来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  
制宪权与根本法.[M].陈端洪;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