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措施对新垦荒漠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杨晓
范桂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施肥; 覆盖耕作; 种植方式;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荒漠砂质土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氮、磷、钾化肥,SOC和TN仍维持在试验前的极低水平。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4年后,SOC和TN含量较试验前分别增加5.4%—34.0%和9.3%—34.9%,少耕秸秆覆盖(RSM)处理增幅最大,RSM处理较常规耕作地膜覆盖(CK)SOC含量高27.2%,但在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下减少耕作对SOC的短期影响均不显著。种植10年的苜蓿地和5年苜蓿5年玉米地较连续种植10年的玉米地,SOC分别高72.7%和27.7%,TN含量分别高54.3%和17.1%。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不同处理之间,POC、EOC、HWC和MBC的变化趋势与SOC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更大。高量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和苜蓿地的P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其它处理。【结论】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颗粒有机碳是指示SOC动态对短期农业管理措施响应的理想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867 / 28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孔凡磊 ;
张明园 ;
范士超 ;
张海林 ;
陈阜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02) :240-245
[2]   不同施肥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J].
王成己 ;
潘根兴 ;
田有国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韩晓君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650-657
[3]   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张迪 ;
韩晓增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3) :2715-2723
[4]   长期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期潮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度的影响 [J].
陈吉 ;
赵炳梓 ;
张佳宝 ;
沈林林 ;
王梅农 ;
钦绳武 .
土壤学报, 2010, 47 (01) :122-130
[5]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 [J].
苏永中 ;
刘文杰 ;
杨荣 ;
范桂萍 .
生态学报, 2009, 29 (12) :6385-6391
[6]   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 Ⅴ.碳输入与土壤碳固定 [J].
周萍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2) :4260-4268
[7]   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J].
张璐 ;
张文菊 ;
徐明岗 ;
蔡泽江 ;
彭畅 ;
王伯仁 ;
刘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5) :1646-1655
[8]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郑聚锋 ;
张旭辉 ;
周萍 .
土壤学报, 2008, (05) :901-914
[9]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05) :657-664
[10]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8) :928-934